对症治疗的误区

作者: 焦仁贵2016年05月18日原创散文

在医学上,谁要说对症治疗是误区,可是犯了大忌,捅了篓子,自找麻烦。医学最讲对症治疗,对症下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常见的一些小病就是咳嗽止咳,腹泻止泻,呕吐止吐,发烧止烧,而且是立即止,速见效,病人高兴,亲属满意。

但有些病却不可以,病症只是症状和表相,真正的治疗应该是溯源问因追根。以呕吐为例,肠梗阻、流行性脑膜炎、脑炎、胃神经官能症等,都可能出现呕吐,病因很多,病症只一个吐,你治那一个吐?不明病根的对症,岂能对症?诸如咳嗽、腹泻、发烧等,都是症一多因,症表根深,一味对症治表,误人病情。

人除了身体病,大概还有思想病,神经病,心理病,其中的神经病和心理病往往又归纳于思想病,其治疗方法多是仿身体病之对症治疗。思想病表现多为疲软、拖沓、无力、无精搭采,无欲、无念、无趣、无聊、泼烦厌世,糊涂、迷登、发呆、卖傻、晕头转向,粗言、怪话、骂娘、嚼祖、满腹牢骚,出丑、歪点、对抗、揭乱、歪门邪道,玩物、丧志、偷鸡、摸狗、混世魔王,症状奇形八怪,五花八门,丑态百出。但有几个筐把它都能装进去,如“意识落后”、“不思进取”、“享乐主义”、“脱化变质”等等,最大最重的筐是“思想反动”。装筐以后类别就出来了,类别出来症状就清晰了,对症下药,对症治疗,如对无力症的鼓吹打气,对无欲症的描述美好前景,对呆傻症的启蒙诱导,对混世症的展示宏图,对牢骚症的恐吓泻火,反动症的上钢上线,批判斗争。

所谓对症治疗,就是他说你听,只要你有某种思想症状,你就必须老老实实成为听话的对象,他说一句,你辩一句,属于症状严重,加重语气或加强力量,先把症状控制住,把情绪稳住,往下继续进行。谈的时间和功夫,是治疗的关键,可能开始你还小锅煮驴头——嘴梆硬,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压力的增大,慢慢头挺不住了,嘴软了,不抗辩了或沉默不语了,会被视为症状消失了,治好了,治者一幅成就感,自豪地喊:“下一个”。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是这样对症治疗,且视为“思想工作万能”,“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思想工作一做就通”,“一通百通”,由此培养了一批对症治疗的能手,也逼迫出了大量装愈免祸,以愈争荣的两面人,症去了,病还在,一些急转弯快的灵者,比那些“花岗岩”脑袋还要硬,以症应变也成为那个时代“思想病”人的生存技巧。

现在思想病变成了行为病,人们不太管思想,多注意行为,思想看不见,行为常露形,对症治疗也就重点放在了行为治疗。有发牢骚,表意见,提要求,述高见者,堵嘴,堵住不出声,就少了麻烦;街上乱摆,占道经营,沿街叫卖,撵跑,检查团看不见就行;上访闹事,骚扰衙门,纠缠领导,看管起来,叫你少乱跑;兹事生非,横行霸道,打家劫舍,危害四方,把嚣张气焰打下去就是治理;偷盗成风,赌博成习,传销成窝,把窝端了就是成功。不管“思想病”引起行为上的多少混乱、怪癖、非为、无秩、躁动,我都不愁治不了,他动我动,他静我静,他行我盯,他卧倒,我潜伏,瞅准病症,对症治疗,没有治不了的病。此类现象,非个别,很普遍。

但我们会发现,一切都在反复,见效快,复发快,今日治,明日复,前头治,后边复,刚好了,又坏了,堵住了,又冲开,撵跑了,再回来,关住了,又跑了,到处都在做猫逮老鼠的游戏。一个管理部门,一个责任机构,一个执法单位,许多人,花费大量资费,耗费大批人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做着同一件事情,今日做了,明日又复,再做,再复。反反复复,机械重复,为何能持续不断?大概有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如果从根上做了,他们就失业了,多亏对症治疗的治表原理,留下了复原的机会,才保住了他们的饭碗,怎能不珍惜呢?

治本与治表的道理似乎不用多啰嗦,哪是本哪是表似乎也不难分辨,拿明白装糊涂才是要害。那些反复治,长年治,永久治一个问题戓一种现象的领导同志,掩耳盗铃的把戏该收场了。治病要挖根,对症要对源。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