烩面之味

作者: 胡竹峰2016年05月31日生活散文

朋友说来河南有三要事:看龙门石窟,游嵩山少林,吃郑州烩面。我说前两个不难,不过想吃到好的烩面,需要口福,看你运气吧。朋友说去名店,譬如某记某记就是了,拣贵的吃,几十块钱一碗的。

知道得倒挺多,让我这好生惭愧。但我晓得,并非几块钱一碗的烩面就不正宗。五块钱的烩面,也有让我拍案叫绝的;三十多块钱的烩面,也有让我破口大骂的。有一年出城闲荡,在东郊巷子里吃到了滋味一绝的烩面,店面简单、装潢落伍,但厨师勺下却很有本事。从来美食如姻缘,三分天注定。

吃烩面,一般而言,几家老字号是首选。但他们名声在外,店大客多,食客如水,加上店内主推山珍海味,各系名菜,烩面也就做得马马虎虎,好在有多年厨艺打底,凑合着还能应酬。

刚来河南,走在郑州的街头巷尾,但见人声灯影里一家家小面馆外的招牌上写着“烩面”二字,或用毛笔,或用粉笔,或用油笔,或用彩笔,或用炭笔,字形大抵是歪歪斜斜的,带些童稚气,甫见之下,让我大有好感。还没吃过烩面,心底想象它装在粗瓷大碗中,不禁油然生出些感动。

等烩面一上桌,越发让我觉得亲切好玩。白汤在大碗漾漾,似魏晋尺牍,几块羊肉耸立如民国孤岛文学,辅之有海带皮、豆腐丝、鹌鹑蛋、香菜末之类,尤其是长宽的面条,横在碗里,活脱脱像金农书法的线条。那时刚在一收藏家朋友处见了幅金农的漆书,笔划破圆为方,尤其横笔粗壮,墨色凝重,让人满心欢喜,搞得好长时间满脑子都是金农笔意,以致曾将烩面喻金农。

烩面属于煮制面食,因其制作方便,汤菜结合,好吃实惠,因此广为流传,在河南,风头盖过了刀削面。

关于烩面的起源,有唐代说,宋朝说,近一点的也在晚清,实在是各执一词。与其众说纷纭,倒不如置若罔闻——把一碗烩面做好,这才是最有意义的考证,毕竟大家是来吃饭的,不是研究历史的。但源远流长到底也不错,会让人感受到时空遥远处的风尘,因为尚古,因为恋旧,所以我的午餐经常去单位附近的那家烩面馆解决。

那家面馆,装修已经很旧了,餐桌红漆脱落,坑坑洼洼,椅子靠背圆溜溜的,无数双手摸过,很有质感。临窗独坐,觉得如睹前朝故物,恍恍如隔世兮,悠悠似桑田,大有没落王孙读古书之况味。这时,眼里的烩面也莫名生出了富贵气,这富贵气既精致,又洗尽铅华,真是难得。羊肉烩面者,白气悠悠;牛肉烩面者,浓香蔼蔼;三鲜烩面者,清味袅袅。吃在嘴里,一律绵软且有韧劲。汤边香菜如豆蔻新绿,柳头嫩枝,风情款款姿态撩人,满腹诗书发人会心。

几口烩面下肚,满嘴鲜美,美在既浓且淡之间,一会儿金戈铁马,一会儿金缕玉衣;一会儿羌笛乱奏,一会儿铁箫清音;一会儿惊涛骇浪,一会儿泉眼无声;一会儿万马齐喑,一会儿龙腾虎跃。千变万化才意味深长,千变万化才趣味深长,千变万化才滋味深长,千变万化才风味深长。

友人来看我,我们就去那家小店,把碗闲坐。不胜酒力,我只好开一瓶冰镇啤酒,一口热面,一口冰啤,一口凉菜,人间冷暖,世态炎凉,尽在口中。

烩面要趁热吃,人走茶凉,人不走,面凉。

面凉了,味道会打折扣。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