挨麦口

作者: 李瑞华2016年06月22日精美散文

农历四月,夏天的色彩一下子洇散开来,阳光渐渐热烈,扑面的风也多了很多的热辣。走在乡村田野,草香浓烈,夹杂着隐隐的麦香味。细数时令,离芒种还有一个月的时间,这段时间就被称作麦口。我们梁山一带的农民习惯叫得更具体些,叫“挨麦口”,意思简单明了:挨近麦口。时常听到有打电话的问在外打工的“什么时候回家收麦?”“早回去天,挨麦口吧!”

这个时节的麦子,吸收足了营养,卯足了劲往上长,真实一天一个样。拔节、授粉、灌浆……这个时期的麦子最好看了,一行行、一片片、一方方,笔直的麦秆儿茁壮着向上,期待着滚烫的小南风把酝酿已久的情节慢慢展开,慢慢显露给人们看。虽说一身青翠依旧,身体里的变化没有经验的人哪里看得出,就好比是在孕育小生命的女人,不到腹部隆起一般人哪里会知道呢!地里的麦子正好在这个过程,一点一点孕穗灌浆。这时候散发出来的气息,却分明能嗅得到,这是一种真实的味道,泥土的气息,掺杂了淡淡的草香和浓浓的麦香,闻一闻,沁人心脾,慢慢都是熟悉的淳,满满都是孕育丰收的朴,微风徐吹,这淳朴就弥漫在粗放原始而生机盎然的乡野……

乡村四月备麦忙。传统又动感的乡村,热热闹闹的气氛,把整个乡村渲染得韵味尤浓。庙会最为繁华的喧闹,当属这个季节。去赶庙会吧!去庙会上买一些过麦用的杈、耙、扫帚、扬场锨,镰刀也是必不可少的,还有草帽,下地随身携带的水壶……小孩子们也争着去赶会凑热闹,他们可不管这些,他们关心的是能在会上吃几个水煎包拉拉馋,钻到马戏团的人群中看稀罕。妇女们三三两两地也去赶会,但都是各怀心事,有为该找对象的儿子合媒的;有为未怀孕的儿媳烧香许愿“拴娃娃”的,憧憬着能早日抱上大胖孙子。庙会上人头攒动,熙熙攘攘,耍猴的、捏糖人的、卖胡辣汤的、卖水煎包的吆喝声,还有买卖各种农具的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庙会,成为挨麦口乡村一道亮丽的风景,一幅动感的清明上河图。

“杏黄黄,麦黄黄,出嫁闺女瞧看娘”,挨麦口了,出嫁的闺女要不失时机地找时间去娘家看看,无论出嫁时间长短,只要娘还在,都要回娘家看一看。非年非节的,为什么要麦收之前走娘家呢?这个现象,到长大以后才知道,因为麦收期间特别忙,闺女将会好长时间回不了娘家,只好利用麦收前空闲的时间去看看老娘。

麦收,对农村人来讲,是一个重要的活动,一个盛大的节日,一场全民战争。有人将这段时间叫做“三夏”,也就是“夏收、夏种、夏管”。抢收之后是抢种,抢种之后是秋苗管理,这时候,人恨不得有三头六臂,一个人变成三个人来用,闺女哪还有时间回娘家呢?

不仅仅是出嫁的闺女,其他人也都在为麦收做准备,麦场杠得平平的,镰刀磨得快快的,救火的水缸灌得满满的,木杈、扫帚、扬场锨置办得停当的,草帽、麻绳、磨刀石储备得足足的,干部下乡,学生放假,只待开镰!

四月底五月初的乡村田野是醉人的。若细听,会有麦笛声传入耳际,给五月的乡村凭添无限生机。吹响麦笛的,都是些娃娃,扯一根麦穗,掐去穗头和根部,留下如鹅毛管般中空的一截,在麦管靠近实心结的一端,用指甲轻轻划出一道口子,一只麦笛就做成了,将空心麦管含在嘴里,轻轻地吹着,悠扬的笛声便从划口处溢出来,划口的长度不同,吹出来的音调页不一样,有的尖细如莺啼,有的低沉如牛哞,但吹出来的,都是些欢乐的乡村童谣。

在这麦收前的档口,这淳朴的乡村五月天,分明是一幅生机勃勃的画卷;乡村麦笛,俨然就是一首最美的歌谣,点缀丰富着我童年的梦境……

一衣麦花,一季灿然,一缕心香,一片回忆……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