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来家训轻钱财

作者: 孟祥海2016年07月13日哲理散文

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家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往今来,许多家训都把“莫贪财”作为其中的一条,来激励教育后代。远的且不说,就是清代以降的许多王公大臣,都清醒地看到这一点。

林则徐有副家训对联:“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说出了给子孙留钱的害处。他还强调“妄取人财,布施无益”,以此来告诫后代,不要重利轻义!

曾国藩一生提倡寒士之风,不留财产给子孙。他不止一次地教育家人:“仕宦之家,不蓄积银钱,使子弟自觉一无可恃,一日不勤则将有饥寒之患,则子弟渐渐勤劳,知谋所以自立。”他还制定十六字家训:“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左宗棠奉行“境遇以清苦淡泊为妙,不在钱多”。张之洞临终前告诫儿子:“勿负国恩,忽堕家学,必明君子小人义利之辨,勿争财产,勿入下流。”这些都可谓语重而心长!

连身居高位的醇亲王爱新觉罗·奕譞,也清醒地认识到钱财给子孙带来的祸患。他特制定家训:“财也大,产也大,后来子孙祸也大,若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多胆也大,天样大事都不怕,不丧身家不肯罢;财也小,产也小,后来子孙祸也小,若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少胆也小,些微产业知自保,俭使俭用也过了。”可谓深谋远虑!

古往今来,多少达官贵人为给子孙积攒钱财而身败名裂,多少富豪商贾为给子孙积累财富而劳累致死?

因此,不留钱财给子孙的既不会消磨子孙创业自立的志气,也对自己是一个保护——为官则保廉,为商则保身,这些家训对当下的社会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