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爱幽篁

作者: 石大泉2016年07月13日短篇散文

唐代诗人韦应物在他的《对新篁》诗中写道:“新绿苞初解,嫩气笋犹香。含露渐舒叶,抽丛稍自长。清晨止亭下,独爱此幽篁。”

竹子自古就与中国人的文化和生活息息相关。在浙江省余姚河姆渡,有一个距今约七千年的原始社会遗址,在那里发现过竹制的遗物。三千年前的殷商时代,中国就已经用竹子制作日常用具和弓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造纸术尚未问世之前,竹简作为着文、记事、书写的工具,与帛织品相比,价廉耐磨,取材便捷,因而得到广泛的应用,历经千年之久。

竹笋味道鲜美,清脆甘甜,营养十分丰富,含有多种维生素、膳食纤维,以及磷、铁、钙等矿物质,是我国人民的传统食品。自古以来竹笋被视为传统佳肴,有“无笋不成席”之称,是“素食第一品”的山珍之一。

竹,夏不畏酷暑,冬不屈霜,生不避贫壤,伐后可复生。人们常以竹的这种顽强特性比喻做人应具有虚怀若谷和高风亮节的品格。正如清代郑板桥在他的题画诗《竹石》中所写“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今春我有幸到黟县木坑竹海一游,站在山顶,放眼望去,层层叠叠,郁郁葱葱,成片的竹林随风飘荡,犹如大海的波涛,蔚为壮观。望着涌动的竹海,我凝思遐想,翠竹啊,淡雅是对你的赞赏,刚柔是对你颂扬,你荡涤沧桑,放飞梦想,你未出土时便有节,凌云之处仍虚心,虚怀亮节也是做人的品格。历代以竹为题的诗人、画家数不胜数,大量的竹诗、竹画展示了人们由竹而产生的丰富联想,他们或以竹喻品质气节,或以竹明理,或以竹抒情言志,以竹来象征民族气节的文化心理和以竹为表现内容的文化形式经久不息,我独爱幽篁。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