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旅途

作者: 王菲菲2016年08月02日情感散文

一趟趟列车,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划下了优美的线条。时空随着社会的进步变幻着形态,我们的生活也随之变得越加轻快灵动。

高铁上的车速指示固定在了306公里/小时。望向窗外,绿色已变得浓厚起来。列车从北京南站出发,南下两个多小时了。映入眼帘的不再是北方林木那铜枝铁干剪影般的身影;延伸到天际的绿色农田和点缀其中的黄色油菜地,无声地告诉我,离南方的家乡又近了一些……

十年前的初秋,我离开家乡那个当时还不太出名的中部城市,第一次踏进大学校园,开始了沪上求学时光。每个寒暑假,是一趟特快列车,承载着我对校园的期待和对故乡的眷恋,带我往返于旅途两端的两个华东城市之间。

不晚点的情况下,列车走完全程大约是七个半小时。从家去往学校的列车发车后先北上,到达蚌埠这个铁路枢纽,卸掉车头,在车尾装上另一节车头,再向东南方向开往上海。因此,行程被分成两段,一段的座位方向和列车行进方向一致,一段则正好相反。从地图上看,列车的路线像是一个上下倒置的对勾,或者说是一个不出头的“入”字形。记得当年的我在火车上常常想,如果列车不需要绕路,而是行驶在连接于两个城市之间的一条直线上该多好!那就可以早几个小时到达目的地,早点吃到准备的饭菜,或是早点看到宿舍室友的笑脸。为了让行程显得不那么漫长,我总会在行李里带上一两本书。读上几页书,看看窗外的风景,和邻座的旅客交谈上几句,等待的焦灼便悄悄地被列车和我甩在身后。

六年前,我大学毕业开始读研。依然是从家乡到上海,然而橙红色的特快列车变成了流线型、崭新的和谐号动车。不绕路的愿望也实现了,列车时速大大提高,行驶时间缩短了一半以上。行程中,也就是用笔记本电脑看一部电影的时间,目的地就近在眼前。由于时间大大缩短,三天的小长假回家也变得轻松起来。虽然读研时课程和实习都比大学时密集了许多,得益于动车的高效便捷,我也没辜负父母对我“常回家看看”的叮嘱。家乡地处江淮之间,自古为吴尾楚头之地,地域文化别具一格。

四年前,我研究生毕业时,没有像师友们希望的那样留在上海工作。路的这一端依然是家乡,路的那一端变成了首都北京。北京到合肥的距离大约是一千公里,两地的机场连接了我归乡的道路。不过就在去年,北京到家乡的高铁正式建成通车。一千公里的空间距离被转换成了高铁里四个小时的时间距离。告别了从市区到机场的奔波,告别了飞机因各种原因晚点的苦恼,早晨还是燕赵之地,中午就可以吃上家乡皖江熟悉的味道;下班出发,晚上就可以嗅着故乡温润的空气入眠。

车窗外暮色渐重,翠绿的田地被晕染成墨绿,星星点点的灯火从深蓝的背景中跳跃出来。耳边传来“高姐”亲切的话语,再有半个小时,就可以步出列车,踏上家乡的土地了。十年里,伴随着曲折或笔直的铁轨、伴随着疾驰或缓行的列车、伴随着东进或北上的道路,我从求学的少年成长为一名融入工作和社会的青年。我所乘坐的一趟趟列车,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划下了优美的线条。时空随着社会的进步变幻着形态,我们的生活也随之变得越加轻快灵动。

遥想下一个十年,太多的憧憬就像窗外的灯火,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眼前。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