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全家福

作者: 武振华2016年09月30日情感散文

1961年春节前,母亲和在青海工作的大哥、大嫂带着小侄儿回到了老家白水县纵目公社富平村。听说母亲他们从青海回来,已是初中三年级学生的我从养父家赶往富平村去看望两年未见的母亲。

母亲去青海是为大哥照看孩子的。大哥1956年由西北五省总工会调青海省委组织部工作。1959年9月我的二侄儿出生了。10月份母亲便带着正在读小学三年级的妹妹去了西宁。那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妹妹听不懂当地人说话,吃不惯青稞杂粮,几次写信给父亲要回老家。第二年也就是1960年的七八月间,父亲去了一趟西宁,亲眼看见有人死在街头,深感青海人的生活比陕西更苦。不能让孩子跟着大人受罪,父亲便把妹妹接回了家。1961年春节前母亲和大哥、大嫂带着小侄儿回到家里。节后母亲和小侄儿没有再去西宁。

那天上午我就到了富平村,母亲他们还没有回来。下午两三点钟,他们才走进家门。纵目公社距县城六十多里路,不通汽车,进县城要翻三条沟,其中洛河那条沟一上一下要30里。父亲请来亲戚中三四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推着自行车把母亲他们接了回来。早已守候在窑洞里的亲戚和来看望母亲的乡亲们闻声走出窑洞。大家问候着,接过他们手中的行李,高兴地说笑着,农家小院一下子热闹了起来。

晚上,父亲、大哥、大嫂去了爷爷奶奶住的窑洞。二哥、二嫂、姐姐、妹妹和我留在厨屋,围坐在母亲身旁。炕墙上煤油灯灯焰跳跃着,把金黄的光亮涂抹在每张笑脸上。母亲讲述她的异地见闻,我们饶有兴趣地听着。母亲讲得最多的还是吃。从她的话里我得知,尽管大哥在省委机关工作,但粮食定量也不高,每月才24斤。两个人的口粮四个人吃,加上副食少,油水少,一家人老处在饥饿之中。母亲说,她亲眼看见不少干部都饿浮肿了。虽说家里不时地给大哥他们邮寄粮票,可母亲总是尽量让上班的儿子、儿媳吃饱,最后她自己才有多没少地吃一点儿。

这时我才找到为啥感到她比过去瘦多了的原因。二哥武忠孝情不自禁地掀起母亲的衣服。母亲瘦极了,根根肋骨暴起,干瘪双乳紧贴在胸部,简直可以用瘦骨嶙峋来形容。那一年母亲还不满50岁。二哥抚摸着母亲身子,心疼地说道:“呀,你咋就瘦成了这样!”话还没说完,眼泪就扑簌簌地落了下来。母亲的眼睛湿润了,一屋子的人眼睛都湿润了。

大哥大嫂在家的那些日子是全家最快乐的日子。合家团聚,四代同堂。大嫂高兴地和妹妹唱着歌。短短的十几天里家里想着法儿做变样饭,压饸饹、炸油糕……大嫂高兴地操着上海口音说道:“还是老家好。”妹妹对我说,困难时期我们家之所以能填饱肚子,主要原因是前几年没有把余粮全部卖掉。

一家人团聚是件大喜事。那天下午从纵目镇照相馆请来名叫巴子的照相师傅照了这张全家福。照相用的布景就挂在院子的南墙上。爷爷奶奶坐在最中间,两旁是父亲和母亲,奶奶和母亲抱着侄女和侄儿。大哥大嫂,二哥、二嫂站在后面。妹妹站在妈妈左边。我站在父亲的右边。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