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都不能少

作者: 张焕菊2016年10月14日亲情散文

父亲去了,追随母亲而去,去了那个叫天堂的地方。

近两天,总有二老的点点滴滴在我脑海回闪、浮现。比如,父母含辛茹苦供给6个孩子上学的事。

我们说,如今,生活条件好,但养一个娃也非易事。而当年要把6个娃拉扯大,已经是非常的不容易,再一直供6个娃上学,那更是真真的不容易。

父母身在农村,虽说不出“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的大道理,但他们深知学习的重要。

母亲对她没上过学一直心存不甘。她记忆特好,在晚上纳鞋底、纺棉线时,能把古装戏整折整折地背出来,讲给我们听。试想,以母亲这样的记忆力,如果她能享受到教育的机会,一定会成为优秀的知识女性。

二老虽然没有多少文化,但他们却心存这样的理念:供娃上学,一个都不能少。“你能上到哪,我就供到哪——哪怕砸锅卖铁!”我们姊妹六人没有一人因为父母不供而休学、退学,但是却有人因不好好学被骂,也被爸妈打。现在想起来,那应该都是甜美的管教、幸福的惩罚!

其实,每到开学季,爸爸妈妈最熬煎的就是学费,尽管那时的学费并不高。可是,6个孩子的学费加在一起也不少,这些学费又在哪里?那些年,家里穷,为了给子女凑学费,父母想千方、出百计,妈妈有时指派孩子东家借、西家挪、南家要、北家讨。实在没法了,爸爸就窝在炕上睡觉。等到开学的时候,他来到学校,哀求老师,宽限几日。

这事对他是多么的痛苦啊!但为了供娃上学,他可以这样做,他可以这样低声下气地求人。

在那样的情形下,如果父母决定让娃们中的哪位不要上学了,以减轻家庭负担,恐怕谁都不会怪怨父母,尽管心里不情愿。然而,一个儿女一条心,手心手背都是肉。让哪个不上学,父母都不忍心、更舍不得。爸、妈更觉得这样做对娃不平等。父母把艰辛、做难留给自己,把公平、希望留孩子。

原先,每到生产队决算,我家便成了“短”款户。那时我们还小,只有父母是劳力,没有多少工分。“短”款户是不能分粮的。劳动了一年,没分到或只能分到极少的粮食,日子咋过?这太难太难了。为了过日子,有时,父母只好翻山越岭去林源找亲戚借粮……

困难当前,艰辛挡路,但二老不改供娃上学之心,不坠供娃上学之志,含辛茹苦、省吃俭用,硬硬撑着供6个娃上学。

前些年,情况有了好转。再后来,家里又种上了有经济效益的花椒。小妹摘椒最积极,那是给她自己“摘学费”哩。

艰难、困苦的甚至难以回首的岁月终于熬过去了,老人的心血终究没有白费——父母的努力,为娃们保住了求学的机会;父母的坚守,为娃们保留了奋斗的火种。

如今孩子个个长大成才。有的继承父业,成了韩城行鼓的新一代传人;有的教书育人,成了省城重点中学的高级教师;有的一直陪伴父母,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有的叱咤商场,成了医疗经销战线的翘楚;有的技艺精湛,成了电力公司的业务骨干;有的科研成果累累,成了国家航天建设事业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我们说,孩子是父母的产品。他们为社会、为国家培养了这么多人才,这样的父母可敬、可爱,这样的父母成功伟大。如果有来生,我们还做父母的孩子。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