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何来

作者: 邢攸海2016年11月05日情感散文

清明将至,我们兄弟姊妹开始商量祭奠父母的事宜,联想到近来电视、报刊等大众传媒许多评说介绍家风的话题,不由地使我想起父母双亲对我们的言传身教、耳提面命和养育关爱,勾起了我对父母双亲的无尽思念和对家风、家教的细思默想。

母亲是从旧社会过来的人,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里。父亲自幼跟随他爷爷习文学医,解放后在村里干赤脚医生,为村民服务了大半生。母亲目不识丁,心地善良,天资聪慧,与父携手同心,亲戚族人有急难,无不周济体恤,后辈就读立业,为之尽心竭力。父母养育了我们兄弟姊妹六个,全都读书考学、成家立业,虽无大的成就和影响,但都秉承父母的教诲和习惯,为人做事端正向上、紧跟时代,没有给他们丢脸。在偏僻落后的大山深处,在改革开放之前物资匮乏、生活艰难的历史阶段,父母双亲以他们孱弱之体和微薄收入,把六个子女抚养成人,供其就读立业,为此付出了多少努力和艰辛?这其中肯定有他们秉持和坚守的东西。由此我想,在祭奠亲人、缅怀亲人的时刻,我不单要感念双亲的养育之恩,更应该回顾总结一下从父母身上学到并需继续传承下去的东西,这或许就是我的家风所在。

回想儿时的事情,吃饭、穿衣、出门玩耍、上坡拾柴禾打猪草、上学购买书包本子笔等事项,都是母亲操持,日常管教也是母亲多一些。后来长大了我逐渐明白,父亲整日忙于行医,又要处理祖辈、族人和我兄姊上学、工作、成家、生儿育女的一些繁杂事情,可能顾不上我这小孩子鸡毛蒜皮之事,再加上我父亲和我母亲相比,话明显偏少,所以儿时的印象,整天是母亲管着我。我也乐于这样,因为父亲总是严厉一些,有时我调皮调过了头,父亲的脸色和巴掌还真让我害怕。很显然,我是在一个父主外母主内的传统家庭里长大的。后来我兄弟姊妹都成家立业了,父母也渐老了,看到比我父亲大八岁的母亲里里外外操持家务不容易,有时半开玩笑地问她:咱家里你和俺爹谁当家?不料母亲一本正经地说:“自从我跟了你爹,大事我说了可没算过,不信问你爹。”末了还特别加了一句:“女人当家必然就差!”我们便继续和母亲辩嘴开玩笑:娘还挺谦虚,可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太严重了。母亲也不辩驳,只是很享受地笑笑。

父母双亲的善良在我村里是出了名的。有时回家探视同族的老人,他们知道我父母去世多年,不便再提念他们,怕彼此伤心,可说着说着忍不住还是说到他们的事情,——想起在村里一块生活时的交情,想起艰难之时父母对他们的接济和帮助,想起父母一切一切的好。小时经常听母亲说的是:“敬人是敬己,害人是害己”,“于人方便才于己方便”,“饥了给一口,强于饱了给一斗”,“在泥窝里的人,咱救不了人家,但不能踩人家一脚”,“给人家气吃不长久。好人不吃气,不给人家气吃的是好人”,“十分心机用过了,留下子孙不如人”。这些话应该是父母从他们祖辈父辈那里听来学来的,并身体力行到与邻里亲朋的交往和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大约1968年临近春节,有个要饭的中年妇女来到我家,按惯例母亲给了她一块窝头,可母亲很快回屋和父亲商量再多给她一个窝头,我听母亲说:“大冷的天,一个女人家,怀里抱着一个,没想到后边还跟着个半大孩子,有法过谁出来要饭啊?”后来,当母亲用“冻死不出声,饿死不乞求”、“穷不靠亲戚,软不靠凳子”这样的话教育我时,我问母亲:“你给要饭的为啥这么大方?”,母亲说:“这是教你长志气,小子十五争家管,执望破鞋扎烂了脚,你真要不争气,万一到了要饭的那一天,天下还是好人多。”

说起母亲管教子女的方法,还真有很多。我在兄弟姊妹中最小,受父母娇宠和兄姊疼爱自然多一些,幼时不懂事,难免撒娇甚至任性,每当这时候,母亲往往用“娇吃娇穿不娇性”、“从小看苗,三岁至老”、“头等人使眼教,二等人使嘴教,三等人打着骂着教”这类话数量我。当时我想:即使我做不了头等人,可千万不能成了挨打受骂的三等人,那只能当二等人,做个听大人话的好孩子。记得我都七、八岁了,才知道八月十五吃月饼,大人吃一块,小孩吃一个,母亲不舍得吃,总是等过了几天再拿出她那一块让我吃,由于自己不懂事或是嘴馋,往往拿过来急不可待地就吃了。后来岁数大一点了母亲还这样,我便谦让给母亲吃,母亲说:“我都这么大岁数了,吃了也无用,你小孩子家吃了好赶快长啊”。象月饼这么稀罕的东西还有西瓜。当年在家时的每年夏天,当工人的小叔一年一度买个西瓜来家让大家尝尝鲜,全家近二十口人吃一个西瓜,一人只能吃一小块,常常是父母应得的那块不舍得吃,又便宜了我这个不知道礼让的皮孩子。后来和母亲说起小时候这些事,母亲说:“那时候咱家里小孩子少,你爷爷、小叔和周围邻舍家可疼了你了,东西不在多少,是片心意,你可都要记着啊!”时刻记着别人对自己的好,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是母亲教我如何做人。现在我反躬自问,不用说对别人,就是对父母,我涌泉相报了吗?残缺惭愧之处,有的能补,有些已没法补了,想来痛彻心扉,愧憾何极!

让我萦怀难忘的还有父母的勤俭持家。从旧社会到建国初期,在贫困的山区农村领着老少十多口人生活,不勤劳不行,不节俭也不行,这或许是从那个时期过来的人都曾经历过的,也是生活和环境条件所迫自然养成的传统习惯。父亲是个医生,但五十四岁就脑栓塞了,实际上是劳累过度中下了病根。父亲初次中风很快就治愈了,但仍然要抬挑锄刨,坚持干繁重的农活,结果不到两个月就再次中风,落下了终生偏瘫的残疾。母亲身高约一米五七,又缠过足,身小力薄,解放后搞合作社和生产队,她同社员一块下地干活,为的是每天挣七八分工分,到麦秋两季能多分点口粮。从我记事时,感觉母亲除了吃饭、睡觉从不闲着,总在忙这忙那,手里有干不完的活,有时亲戚、邻里来了,母亲和他们拉拉呱,这会儿就是她休息放松的时刻。母亲年老了,有时进出门坎我扶她一把,感觉母亲的手比我的手还大,我拿起母亲的手仔细审视,发现母亲的指关节粗大,哥哥说:这是母亲过度劳累,又加上经常用冷水刷锅洗碗洗衣裳,受凉劳损增生造成的。写到这里,联想起当时的情景,再想想母亲一生的辛劳和不易,我又忍不住落下泪来。勤与俭不分家,父母勤劳一生,节俭也自然成了他们终生的习惯。晚年从老家搬到县城生活,环境条件大为改善,父母亲很是满足。逢年过节或为父母过生日,剩下的饭菜父母不舍得扔,温了吃,吃了温,光吃剩下的饭菜要吃好几天。我们做儿女的劝父母改改吃剩饭的习惯,他们说:“吃了不疼瞎了疼,这不比原来吃糠咽菜强啊。要有时想着无时,不要有了神吃,没了寻吃!”我们不仅没说服他们,反被他们又数落了一顿。在父母的教育带动下,我们兄弟姊妹都算比较勤快,唯独一样差距较大,就是我弟兄三人不会做饭,这与我们从农村长大、受父母关爱不无关系。受传统观念影响,父母男尊女卑的思想有一些,总说洗衣做饭是女人家的事情,男孩子整天围着锅台转能有啥出息。可我父亲就炒一手好菜,婶子大娘左邻右舍便数落我父母:“您是拿着孩子娇,家务活您都干了,孩子还会干啊?”父母说:“摊上这些懒孩子没办法,接就着过吧”。记得小时候,家里养了很多兔子,每天放学回来便去打兔子草。有一次老师布置了点作业,我正在家里写着,父亲过来叫我去割草,母亲马上和父亲吵起来,母亲说:“孩子刚在学点习,你就支使他,还是我去吧”。当时我想,做作业学习还真不如去打兔子草风凉风凉,我刚站起身,母亲一巴把我按下,声色俱厉地说:“你这孩子真知不道好歹,真不知道自家是干啥的!”我知道母亲是希望我学习好,将来有个好前程,所以只能默默坐下完成作业。后来我学成就业找媳妇成家,母亲和亲家说:“俺这个孩子没大毛病,可就待懒煞”。结婚后爱人因我不做饭与我辩嘴,我总拿出母亲这句话和她理论,气得爱人掐我耳朵,虽有点疼,可总是窃喜,女儿看不过,和她一伙数落我,我赶紧表态:争取退休后补上,一家人一笑了之。母亲健在时经常说:“俺这些孩子小时不懒,咋大了就懒了呢?”我们知道,这是母亲的私心,是她和父亲对孩子的关爱甚至溺爱。

父母教我们处事明理的方面还很多。母亲经常用一些名言俗语教育我,譬如:“寒门出贵子,富家多拽孙”、“穷的不能长穷到底,富的不能长扎住根”、“长长自有短,后后会有期”、“人受教调才武艺高强”、“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家有馋妻不吃淡饭,家有贤妻不遭横祸”、“十句好话恩不下个人,一句孬话就得罪了人”、“傻人哭死人,傻狗撵飞禽”、“在家敬父母,强于远烧香”、“活着敬父母,强于死了上故坟”、“账目清好弟兄,先生分后义和,先小人后君子”、“有君子嫌君子,君子去了就想君子”、“低头看见脚面子,抬头看见帽沿子”、“上床看见老婆孩,下床看见袜子鞋”、“老要张狂少要板,就怕青年死样眼”、“犯法的不干,凡毒的不吃”、“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就受穷”、“锯两头拉才出沫”、“钱有使处,人有用处”……母亲不识字,我问她这些好听管用的话是从哪里学来的?母亲说:“我是听你姥爷、姥娘、老爷爷、老奶奶、爷爷、奶奶和你爹说的。”我有意让母亲多说说装在她心里的这些好词句,母亲一时想不起来,可不知啥时候,或遇到点啥事情,母亲顺嘴又冒出一两句经典的话,用得是时候是地方,恰到好处。我真佩服母亲的记忆力和说事辩理的本事,从心里敬重她,便格外听她的话。我把从母亲那里学来的这些至理名言说给妻子、女儿听,就象当年母亲打动我那样,时时地打动提醒他们,可谓屡试不爽,便自觉得意非常。

优良的家风似和煦的春风带来无限生机。在我先辈和家人的不断传承努力下,我自认为,我们邢氏一门形成了好的家风。这种优良的家风从何而来?显而易见,是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里来,是从家庭成员对家庭美德的精心呵护中来,是从整个家族薪火相传的代际传承中来。有鉴于此,我扪心自问:绵延优良的家风传到我的手上,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吸收弘扬了多少?芬芳四溢的家庭美德之花我用心浇灌了吗?父母留给我的丰厚道德遗产我不断发扬光大了吗?我一定要秉承父母的嘉言懿行,矢志笃行,行进无止!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