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说有笑的日子

作者: 郝莹玉2016年12月13日来源: 张家口日报情感散文

“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者真心,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的脸上痛苦的皱纹……”伴着晨曦,很多老人在公园里大声朗读。这些老人在一起,彼此很是亲近,谁要是遇到个难事,彼此都会搭把手,真诚地去帮助别人。他们觉得,“你舍得对人家好,人家才会舍得对你好。”

于他们,这是一个老年人最朴实本真的话;于我们,无疑是一个太过深刻的道理。

姐妹,挺直腰板生活

王红和丈夫离婚了,上高中的女儿选择了她。54岁的王红为了养活女儿,跟邻居张奶奶学会了摊煎饼。一大早,她就推着一小车米面和鸡蛋,去早市上摊煎饼。一般从早上七点摊到中午十一点,之后回家给女儿做午饭。56岁的刘素花是王红的老顾客,两人一来二去也熟了。

刘素花鼓励王红挺直了腰板生活。可是王红也有腰板不直的时候。那就是每次女儿向父亲去拿抚养费。

女儿一般周日去父亲那里,可是有一次,女儿在他家门口坐到华灯初上,他才姗姗来迟。见了她,脸色阴沉地说:“你下个星期再来吧,我这个月手头有点紧。”女儿突然无缘愤怒,感到所有的血液都在往上涌,她尖着嗓子对他吼:“你手头紧还是全部把钱给了那个女人,我是你女儿,你有义务养活我。”父亲扬起手要打她,她哭着跑了。

还有一次,女儿得了急性阑尾炎,因为刚交了学费,王红一时拿不出那么多钱来。便只好打电话给前夫,向他借点钱。

可是他两天后才来,把五百块钱放到桌子上,不关心孩子的病情,张口便责备王红不好好照顾女儿,女儿才会生病。女儿突然特别生气,大声地说:“你有什么资格责备妈,你配做一个父亲吗?我需要钱做手术,你两天后才来,有这样的父亲吗?你走,我不愿意看到你。”父亲狠狠地瞪了她一眼,起身就走了。

她转过身去,任委屈的泪水肆虐,她哑声道:“妈,我怎么有这样一个爸?”王红抹着眼泪不说话。在一旁帮忙的刘素花叹口气说:“他到底还是你爸,你别这么和他说话。”

这个故事发生在五年前的一天。如今,王红也找到了一份收入比较稳定的工作。

兄弟,互相帮衬一把

赵海老人的家,是一间砖皮脱落的房子。屋里光线昏暗,墙角堆着捡来的破烂,老伴穿一件脏兮兮的旧衣服,坐在灶前。

这个从坝上小镇来到市区的老人,患有慢性疾病,靠收废品、捡破烂维持他和老伴的生活。一天下午,他蹬着三轮车,拉着一车收捡来的废品艰难地上一个陡坡,邻居李军回家路过,就上去帮着推了几把,他家也有废品要卖,让赵海来收,一来二去,老哥俩慢慢熟了。李军的老伴五年前做了心脏搭桥手术,两个儿子前几年都下了岗,现在靠打零工维持生计。老两口还得照顾两个孙子,日子过得也很不易。

与此同时,退休后的刘素花组织起公园里经常活动的老人们,大家在一起自立互助,享受老年人的快乐

在这些老人中,李军把赵海老人的事讲给大伙,老人们组织起来,送药、送衣、送米面帮他解决困难。

去年初,刘素花得知赵海老人的境况后,心里很不是滋味。她和李军商量,看能不能帮老赵申请个低保。但赵海是沽源县人,在市里没户口,这成了难题。刘素花到民政局了解情况后得知,可以拿上老人的证明材料去沽源县申请。刘素花和李军陪着赵海回沽源县办下了低保。

李军经常在赵海收废品时搭把手,两人成了能交心的老伙计,赵海心头的疙疙瘩瘩,都被李军一一解开。

快乐,可以彼此传递

郑梅的性格开朗,最爱和邻里唠嗑。她和天下母亲一样,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每次见到外地回来的儿子,她总会对儿子说:“你好像又瘦了啊。”其实儿子的体重一直都是有增无减,而且绝对算是胖的类型。

儿子婚后接他到城里团聚,可她呆了一阵子就想回老家。每次上街回来,她都会很失望地说:“哎,城里太大了,都碰不到一个熟人。”孩子们就笑她:“就算城里不那么大,也难碰到熟人呀,您那些老邻居都在老家呢。”

68岁的郑梅比较粗枝大叶,不擅长做细活,每天忙忙碌碌,可又没见她做了什么事。整天闹腾着要走,媳妇儿子都舍不得她走。回到老家的那段时间,郑梅查出得了心脏病,医生建议让她做心脏支架手术。她担心年龄大了,怕做手术身体承受不住,再就是高额的医药费,她也负担不起。在刘素花的动员下,她也加入到公园老人们的活动中。

公园成了老人们舒展筋骨、倾诉交流的场所。每天天一亮,郑梅和老人们一齐来到固定的活动地点,随着音乐唱歌、扭秧歌、跳健身操。一些性格孤僻的老人,慢慢变得爽朗起来,心胸也开阔了。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大家在一起都能找到自我安慰的方法,彼此间传递着乐观的情绪。

老人们经常念叨着,现在的生活比以前好过多了,人老了,更要学会知足常乐。“当你老了,头白了,睡意昏沉,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慢慢读,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回想它们昔日浓重的阴影……”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