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赛巷食客

作者: 罗星航2017年01月04日来源: 荆州日报生活散文

有小吃的地方,总能吸引人。上海的城隍庙,北京的簋街,厦门的中山路,丽江的四方街大抵如此。

沙市大赛巷也不例外。这里经过几次城建改造后,面貌换新,原先的杂乱遮阳篷不见了,视野开阔了,风格统一的店面老远就能瞧见。靠近北京路口的“沙市大赛巷小吃一条街”格外醒目。据说在敲定名字的时候,有人想叫“舌尖上的沙市”,后来被否定了。大凡一个城市的小吃街都在闹市区,且以地域名为主,叫大赛巷,本地人谁都知道,外地人只要一问大赛巷在哪儿,马上能得到答案。如果是叫舌尖上的沙市,本地的外地的都还要问具体在什么地方,太麻烦了。

小吃一条街一般以本地特色为主,兼顾其他地域。成都锦里以凉糕、牛肉焦饼主打,青岛劈柴院以海鲜摊档、烧烤扬名,南京夫子庙以秦淮八艳(八道点心)揽客,南宁中山路以芋头糕、卷筒粉闻名,武昌户部巷则以细粉、烧梅、面窝、热干面吸引四方来客。

沙市大赛巷长不过400米,宽不过数米,这里的小吃却独具一格。远远的,一阵香味扑来,令人食欲大增。沙锅米线、矮子饼、炒米粉、炸香干、烤戈块、煎面饼、麻辣烫、牛肉粉、卤鸡蛋、凉面、米线、混沌、凉粉、时令小菜,应有尽有。既具荆楚大地特色,江汉平原风味,又兼四川麻辣特点,江南清淡口味,适合各地客人享用。

一家号称“xx稀饭王”的小店,里面有13位顾客。叫“王”不敢恭维,小菜还真不少,海带、茄子、土豆、黄瓜、豌豆、榨菜、白菜、香干、包菜、莴笋、还有蛋花汤,尽管看不出有多少油水,但从种类上已经是比较齐全的了。我打了一碗稀饭,点了一碟小菜,又在门口买了两个葱油饼,很惬意地吃着。

很多人以为大赛巷是“农业学大寨”时取的名,其实不然。荆州史志学专家袁策明介绍,它原来叫过大寨巷,以元代修过大寨门得名,明代改为大赛门,1967年曾更为学农巷,1973年复为今名。《沙市志略》记载,“大寨巷,以元筑大寨门而得名。”与它平行的梅台巷、平安巷统称为沙市三条巷。由于这三条巷都是南北方向,南接胜利街挨江堤,北连内河,历史上这一带商贸发达,从长江到内河的货物大都由此越过江堤,当年的运输工具除了木制独轮手推车,还有绳子和扁担,靠北坡的叫旱码头,靠江边的叫水码头。许多人专门从事帮人推车或挑担的码头搬运工作,还能养活全家人呢。

没多久,走进一位30多岁的汉子,黑黑的脸庞,全身灰尘,头戴安全帽,手拿一把大夹钳,一看就是在太阳底下做苦力的工人。他进来要了两碗稀饭,两碟小菜,不一会,又进来一个年龄相仿的妇女,手拿4根油条和一碗豆腐圆子,男的即刻招呼,两人津津有味地吃起来。我猜,他们是一对夫妻

豆腐圆子并不是豆腐做的,俗称米圆子。据《沙市民间传说故事集》(1984年版)介绍,唐代诗人杜甫因安史之乱逃出京城,流落沙市,住在现在的工部巷,也叫杜工巷,为养活家小,他想出一个窍门,到粮食行买来一斗米,泡在水里磨成米浆,煮熟后搓成一个个圆子,加上酱油、醋、豌豆酱、虾米、大头菜等作料,卖给过往行人吃,生意渐渐红火起来。杜甫干脆在沙市便河岸边挂起了“杜甫圆子”的招牌,人们争先恐后前来品尝。因叫起来顺口,后来杜甫圆子又演变为豆腐圆子,并作为一段名人轶事和荆楚名吃流传至今。

小夫妻吃得津津有味。男的姓王,女的姓吴,湖北黄冈人,在这里的一个建筑工地打杂工,有一双儿女男孩已上学,女孩放在爷爷家。他俩很亲热,女的几次为男的夹菜(尽管没什么好菜,但两人像吃的山珍海味)。女人还抽出卫生纸擦去男人脸上的灰尘,由于纸很粗糙,擦过后脸上留有纸屑,女人偷偷笑,也望着我笑。后来她又掏出毛巾替他擦掉。

“中午就吃这点肚子能饱吗,下午还要干活呢?”我问,男的答:“只能将就一下了,下午下班后我们再买一点菜,和儿子一起吃好点。”“儿子中午怎么办?”“他在学校门口的小吃店随便吃点,每餐8元钱。”我的心一沉。8元钱,能吃什么?何况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男的似乎看出我的疑惑,接着说,我们两人每月工资加起来才3000多元,房租500元,要吃要穿,儿子要上学,女儿还要钱,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不过,我们还准备攒钱翻修房屋呢。你看,我们的身体都很好,趁年轻多干点活,多挣点钱。

约莫15分钟,两口子吃完结账。走时,男的拍了拍老婆身上的灰尘,说:“下午你少搬点砖,我那边忙完后过来帮你。”“没事,你的活重,不要太拼命。”过了两三分钟,他们又回到店里。女人说,老公的夹钳忘在这里了。两人手牵着手离去,外面阳光更加灿烂。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