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者的“幸福指数”

作者: 阮红松2017年01月07日来源: 荆州日报短篇散文

使唤一头驴,按驴的劳动量付主人工钱就可以了,因为驴是低等动物,是劳动工具。人不行,人不是劳动工具,人是有情感的高级动物。使唤人,不能只算劳动量,还要考虑幸福指数。这个道理,但凡有点学识的老板都应该明白。

中国人口太多,找工作的多,岗位总是太少。找工作几乎是求工作,求职者的弱势地位短期内无法改变。因此,老板招员工,偶尔也像找“驴”,就集体性将人是有情感的高级动物给“忘记”了。忘记了这个,有些老板顺便也将“五险一金”给忘记了。更有甚者,索性把国家规定的地方最低工资标准也给忘了,甚至把按时发工资也给忘记了。

有人说,打工经济,是以妻离子散为代价的。过去太穷,没人把“妻离子散”当成高昂的打工成本。现在不行了,新一代的打工族,会算账。

在异乡,失去家乡的人脉,亏掉一成。父母年迈,去日无多,不能孝敬和陪伴老人,亏掉一成。妻子年轻,不能享受夫妻生活,又亏掉一成。儿女在上学,不能教子,再亏掉一成……这么一算,如果在异乡每月挣五千元,还不如在家乡每月能挣三千元。

因此,沿海出现了用工荒。

新一代打工族账算得明白,更看重在外打工的“幸福指数”。常有地方表彰外来农民工,说为地方建设作出了巨大的牺牲,有的话说得比较虚,但农民工爱听。自己的劳动是拿了工钱的,离乡背井所付出的代价,不能折算成工钱,是“牺牲”,是无偿的。无偿的部分,需要有个说法,需要肯定,需要表扬。

“廉价劳动力”这种现象,短期内无法改变;能够改变的,是幸福指数。幸福指数包含的内容很多,不只是涨工钱,比如公平、尊严、共享等。但是,太多老板把幸福指数单纯理解成涨工钱,硬生生把人管成了“驴”。

现在很多大学生不喜欢打工,而跑去考公务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想当“驴”,想进体制当“人”。大学生认为,打工月薪五千,还不如进机关拿月薪三千。月薪的差距,幸福指数给平衡了。

新一代的打工族大多是独生子女,希望比父辈过得体面些、舒服些,没什么好指责的。我们没有任何权力要求年轻人必须吃苦、必须奉献,但保证他们的生活质量,是社会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老板的经营成本中,最昂贵的是人力成本。老板常常因为请不起人而发愁,因为用人实在太贵了。人家的用工条例太厉害,从工钱到人身安全,从合法权益到福利待遇,都用法律保护起来了。工人是爷,老板成了孙子;老板根本无法在工人身上动歪心思捞油水,逼着老板从管理和技术上要效益。就是这样,如果工人过得不爽,幸福指数有问题,动不动还罢工。

在中国,工人当过爷,现在不当爷了,要当人。自己把自己当人,老板更要把工人当人。当人首先必须提高打工族的幸福指数,比如签订劳动合同、住的地方卫生、工作餐多放点油、业余有文化活动、多点表扬少点批评、生日或生病时关心一下、有探亲假、按时发工资等。

说的是幸福指数,其实是用工常识。常识已经讲了很多年了,但是至今仍然有太多人不按常识办,不唠叨不行啊!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