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与多数

作者: 何之洲2017年02月16日来源: 云南网短篇散文

当我们还是少数时,可以测试自己的勇气;当我们是多数时,可以测试自己的宽容

——索克曼

每当我们在一个问题上争执不下时,一句“少数服从多数”总能奏效。从短期来看,这确实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但从社会的长期发展来看,若缺乏对“少数”的尊重,长此以往,就会带来巨大的损失,这损失就来源于“多数”的过分自信

纵观历史,虽然一切发展都有其规律性,但人类文明总是会不经意间被少数有勇气的人引领。在欧洲黑暗的中世纪里,科学成了神学的婢女,许多人沉醉于天方夜谭的神话世界,许多学说被社会歪曲,为封建统治服务。但那些执着于天文研究的学者并未放弃希望,他们以非凡的勇气站出来反对教会的观点。我们看到了一场少数与多数的博弈,那是一段残酷的历史。教会作为多数人思想的控制者,丝毫不宽容这些有悖神学统治的言论,使多个天文学家在争论中丧失了生命。教皇万万没想到,数百年后,他的名字以及他构造的看似宏伟的神学体系,会沦为人人痛恨的历史。而曾经受其残忍压榨的科学家及他们的信仰,会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成为不可磨灭的永恒。随着时间的流逝,少数会成为多数,又产生新一轮的冲突。爱因斯坦原来也是少数派,可在生命最后几年中,他始终不愿接受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可见,从漫长的历史经验中,我们应学会对少数多一分宽容,即使我们是多数,并且不能赞同少数的观点。

墨子本是儒学中人,可却从不唯孔训是从。他怜惜民众,儒学却为所谓的孝而大倡厚葬;他信世人平等,儒者却大呼有等级之爱。即便儒学已成蔚然大宗,墨子也毅然与其分道扬镳。他为少数发声,开辟了一个独特的侠义世界,身边的侠士在《史记》中的刺客列传中渲染得浓墨重彩,使后人为其打动。试问世间几人能有墨家情怀?说者多矣,行者寥寥。战国时的乱局中诞生的这种“兼爱”的思想,使多少人找到了心灵的栖息地。这就是“少数”的勇气造就的成功

我们每个人都兼任着少数和多数的身份。然而,我们不是天才,无法接近一个彻头彻尾的少数派。所以尊重与宽容成为我们身上必备的品质。就象伏尔泰所说的:“我不赞同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扞卫你说话的权利。”生活中每个人都需要尊严和人权,这无关多数与少数,只是一份信仰罢了。

记得高一时常常和同学们在一起讨论文理分科的事情,作为一个既不擅长物理又不太爱好文学的学生,我抱着对人文知识的一点喜欢选择了文科。中国社会明显存在着“重理轻文”的现象,而这也大部份来源于就业的难易、收入的高低等因素。但是,我很幸运地没有被外界的干扰所妨碍,听从了自己内心的想法。作为少数,我也有勇气面对自己的未来

徐悲鸿曾说:“别人看我是荒谬,我看自己是绝伦。”当我们作为少数,就要做到“莫听穿林打叶声”,只顾风雨兼程;当我们作为多数时,又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因为宽容不仅赐福于被宽容的人,也是个人高尚品格的体现。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