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乡卡子

作者: 刘绍雄2017年03月06日来源: 云南网短篇散文

一场秋雨,将岁月的尘痕冲洗得干干净净。坐在车上也不知进山多远了,路蜿蜒着伸向山岭腹地,遥见山顶巨石上,坐落着一个陈旧的凉亭,好似已有上百年的样子。

老戴抬手一指,说:“右边那片山是广西马堤乡,左边是我们湖南五团乡。”

正说着话,蓦地响起了“嚓嚓”“叮当”上阶石的足音,眼前走来了三位女子:高高的挽髻,白皙的圆脸,身上耳环、手镯、项圈,三银俱全。三位花朵一般的广西苗族姑娘,各人背上背个竹篓,篓里装满了杂货和加碘的精盐,显然是刚从五团乡赶集归来。

老戴笑着问姑娘:“同年妹,买咯多的盐,是湖南的盐比你们广西便宜吗?”

中间那位眉目清秀的女子忽闪着大眼睛,立即用汉语有板有眼地回答道:“我呢家住在高山,买盐买油很困难;你们五团好地方,我们愿意走湖南。”说罢,三位姑娘一齐笑了起来。

嘿,简直遇到了一位女诗人,出口成韵,娓娓动听。

“两位凉亭好好坐,我呢走路匆匆行,家里无盐等腌菜,有盐有味家业兴。”另一位牙齿白的姑娘向我朗朗道来。又是一首明白如话的辞行诗!

目送着姑娘们背起盐篓,离开亭子,我心里真叹服她们即兴起赋、口头创作的天才。我与老戴亦起身赶路。

一路上,老戴问我:“你晓得么?刚才姑娘们说的话叫什么?”

“是打油诗吧。”我说。

“不!”老戴纠正道,“是‘卡子’呢。湖南五团乡、广西马堤乡苗家的卡子很着名的。”老戴边走边向我讲述起“苗卡”的源流和意义来。五团乡苗卡的形成历史,可以追溯到三百多年前。到了明代末年,朝廷派兵进山剿杀苗民起义,把苗族同胞赶到了人烟稀少的老林子里。人们缺吃少穿,生活艰难,而且与人世隔绝,非常寂寞。于是有人发起用“卡子”的方式,作为与人交际见面的开头语,抒发内心的苦情。

后来,随着苗族生活日渐安定,村寨之间人们频繁交往,便运用卡子考智、倜侃,而且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每到一处,他们都会“设卡”“接卡”“斗卡”,用卡子回答一连串的问题。卡子成了联系人们心灵的纽带,因而增进了人们的友交往。所以,五团乡苗家世代和睦相处,极少出现族仇械头之事。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