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馍里的风景

作者: 矫友田2017年03月22日来源: 农村大众生活散文

过了年,看着家里亲人们捎来的年馍,禁不住想起做年馍的习俗来。

民间俚语道:“二十八,把面发。”这里的“把面发”,就是指民间在春节前蒸年馍的习俗。我国民间的大部分地区,在过罢“小年”之后,各家各户都会根据自家的打算,在年三十之前选一天蒸年馍。一般人家,都把蒸年馍的时间选在腊月二十八、二十九这两天。

到了那天,家庭主妇们先把面放在一个瓷盆里,等它发酵。一切准备妥当,再拿到案板上反复揉搓,用力要均匀。等面和好之后,她们开始动手做年馍。一把菜刀、一把剪子、一把木梳,就是她们手中最简单的操作工具;一把红枣、一把红豆、一把黑豆,则是她们精心佳作上的俊美装饰。红豆、黑豆作眼睛,鬃发、胡须用剪子剪,蹄尾、肢体用菜刀切,红枣、梳印作花点。

民间蒸的年馍,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走亲戚用的“礼馍”,另一类就是用来供奉祖先、神灵的“供馍”。

礼馍,有寿桃、花卷、面鱼、面鸡、面羊、面石榴等,五花八门。花卷是用来走亲戚给长辈送的礼品。在返回时,长辈要用面鱼等“耍戏”送作回头礼,意为让小辈们经常来游玩。但是不能送面鸡,因为鸡有啄断走亲戚路的忌讳。

在制作礼馍时,有些地方则采用“面模”(俗称“饽饽磕子”),磕出莲蓬、鱼、桃、蝉、狮、猴等形状,用以赠送亲友和节日间食用。

供馍,有不加装饰的“神饽饽”(也有地方称“光头饽饽”)和枣馍两种。“神饽饽”形色单一,可是枣馍的种类却很多,有枣花、枣山、枣卷、枣圆等。不同的地方,枣馍的做法也不完全相同。

山东地区的枣馍,是在饽饽顶端做上5个枣鼻子,再嵌上红枣蒸熟;河南郑州一带是把一个枣花馍叠放在一个大面饼上,从下至上,次第渐小,套成一个山形枣馍;山西霍州一带的枣馍,则是将枣花卷成五环,内共置5颗红枣,取“五福盘寿”之意。

只要条件允许,家家户户蒸制年馍的数量都很多。不仅年节够用,而且有的人家将年馍储存在泥缸里,放到透风的地方,一直可以吃到农历二月初二。

在蒸年馍的时候,各家的家庭主妇们都小心谨慎,不随便说闲话。可能是因为蒸年馍的面一般比较硬,且反复揉搓之故,在蒸的过程中年馍极易裂开。但是过年事事图个吉利,若蒸制的年馍裂开,家中的任何一位成员都不能大惊小怪。更不能说“裂了”、“完了”、“糟了”等不吉利的话。所以,当主妇一掀开锅盖时,若见年馍裂开,即大声叫道:“大饽饽‘笑’了!”到了年三十这一天,人们请出神像和祖宗的牌位,把年馍和其他贡品恭恭敬敬地摆上供桌。有的人家还用元宝形状的年馍,连同豆腐和煎鱼一起放到锅里,盖上锅盖。这个习俗名叫“压锅”,取其“富贵有鱼”的寓意。

年复一年,蒸年馍的习俗不知延续了多少代,而这种习俗至今仍未间断。年馍,在主妇们的一双双巧手里,散发出淳朴的芳香。她们蒸腾的是新年喜庆的氛围,她们期盼的是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年景,还有全家老小的岁岁平安!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