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大戏

作者: 朱玉富2017年03月25日来源: 农村大众情感散文

小时候,最大的乐趣莫过于看家乡的大戏,那戏剧里的花脸、小生曾一度是我的偶像。农村唱戏大致可分为初春春闲、秋收打完场,以及过农历大年几个时段。庄稼人文化生活贫乏单调,能在家门口看大戏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家乡三面环山,据传村子的寺庙里住着88个罗汉,香火旺盛,村子便据此起名叫罗汉峪村。戏台子一般是临时现搭,有时拉土堆个戏台子,但更多的是把几十张学生课桌连在一起,后台用几张草席遮挡一下。这样的戏台搭起来方便省工,人走在台子上发颤,演员却翻跟头跳得高。

农民看戏大部分分两种形式,一种是开放剧场,就像看露天电影,看戏时搬个小马扎、小凳子,或搬几块小砖头或石头,随便找个地方就看。我们小孩子早早吃完晚饭,或是顾不上吃饭,拿几个煎饼卷块咸菜就往剧场跑,大人喊也不应,为的就是抢好座。

戏班子的报酬由各村轮流出,一般是每村负责一晚。来演出的多是草台班子,每晚只收五六十元钱;另一种是大棚剧场。演出场都用布棚围起来,剧场有从学校借来的长条凳,看戏对号入座。看戏的人买票入场,大人一毛钱一张票,小孩5分钱。那时候的5分钱对我们小孩子来说无疑是一块小金元宝,舍不得花。我们或是钻大棚,或是攀上,或是蹲墙头。实在混不进去,就等着“放场”。放场就是戏演到下半场的时候,向仍等在场外的戏迷开放。不过等候的滋味也挺难熬,里边又敲锣又打鼓,又是唱又叫好,在外边等得搓手顿足心里痒痒的。

卖票的戏场一般演下午和晚上两场戏。如果有白天的戏,整个小村热闹得像开了锅。戏场内外一片火爆,白天场的戏文戏多,讲究唱功。我记得那时候看的是拉场戏《西厢记》。演红娘的演员是男扮女装的小伙子,他嗓音高昂,扮相俊美,是个挺走红的角儿,有许多粉丝。红娘每逢一上台亮相,台下掌声雷动。他开始唱的时候声音并不大,只觉得很婉转熨帖,有一种妙境。唱了十几句之后,声音越唱越高,陡然拔了一个尖儿,就像一线钢丝抛入云际,发出惊心动魄的高声,豁亮得响遏行云。我听了也有种热血在心中沸腾的感觉,禁不住热泪从眼睛里奔涌而出。全场立即掀起呼叫声,女人们挥舞头巾,男人们挥着帽子,孩子们放开嗓门大喊大叫,似乎把戏园子的空气都搅碎震荡。戏园内热闹,戏园外更是火爆。如果再逢上赶集,整个小村就热闹得开了锅。

夜场戏常会多出一道风景。青年男女常借着看戏的机会,前来谈情说爱。当开场锣鼓敲得震天价响时,他们便借着戏台上明亮的“汽灯”寻找自己的意中人。一旦发现就不声不响地挤出人群,来到远离戏台的树下,谈情说爱。

乡下大戏是农人一种奢侈的期盼和难得的文化大餐。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