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含义

作者: 闫慧杰2017年04月12日来源: 邢台日报情感散文

从地理概念上说,故乡其实就是家乡,是生养我们的那片土地。但是,故乡的人文含义要比家乡丰厚得多。故乡是成人的心病,是游子魂牵梦萦的所在。故乡是这样一个奇妙的地方:我们离开它的时间越长、距离越远,它在我们脑海中的印象就越清晰,在我们心中的分量就越沉重。

在梦里,我经常重游和流连一片林。那片树林就在我家门外的沙滩上,我只要出大门走上十几步,攀着一棵歪脖树爬下去,就来到了这片树林子。这里一年四季都是我的向往。春天里,我喜欢到树林里看枝条悄悄泛青、长芽,喜欢看林子底下小草儿茸茸地招摇,然后我就惊讶并且激动。秋天的早晨,我来到林子里捡拾树叶,用一根竹签连起一条细绳子,然后把大片大片的杨树叶穿成一串串。而冬天的树林总是雾气弥漫,充满了神秘的感觉下雪后,树林显得更加静谧和神奇。我特别喜欢树林的夏天。夏天到了,天气炎热,而林子里却凉爽得很,许多鸟儿叽叽喳喳啼叫,蝉儿也扯着嗓子高歌,树林里充满生机。尤其是,树林里有一条小河从北而南汩汩潺潺迤逦而过,小河的北头水势较浅,河里卵石清晰可见,岸边水草柔美缠绵。小河不甚宽,人们在河里放上几块大石头,就可以当作小桥踩踏而过,去林子东边的菜园子里,或是更远的山上。小河靠南弯曲的地方,是一片深水涡,这里更是我们的乐园。记得有一次,我手里拿着一个小玩具在河边玩耍,不小心把它掉进河里,我钻到水里摸呀找呀,最终也不见踪影。现在,那个小玩具与小河一起消失了,但它们却永远刻在了我的心上。大概人生总是这样:因为失去,反而永远铭记在心里。

你有没有发现,我们对故乡的记忆,大都是童年生活情境?我想,这应该是共同的规律:一个人如果一辈子待在家乡,是没有故乡的概念的,而当我们成年后去开拓前程,就必然地离开了家乡,所以我们对故乡的记忆,印象最深切的就是童年的时光了。童年,在故乡,那是一段最自由、最快乐、最亲切的时光。我与伙伴们一起上学,一起割草,一起做游戏。童年的夜晚没有作业,我们可以无忧无虑地玩耍——打仗,讲故事,捉迷藏。在有月光的晚上,我们玩得最开心的是捉迷藏。有时我是躲藏的一方,口令一下,我们就各自寻找藏身之处——草垛后,大树下,墙角根,门洞里,甚至人家的柴草房里。你体验过躲藏时的神秘感吗?我躲在一个隐蔽的地方,伙伴在找我,他没有发现我,却恰恰从我藏身的地方走过,那一刻,我的心跳得真厉害,咚咚咚咚,我几乎能听到自己心跳的声音。做寻找者同样令人心惊,我会像侦察兵一样观察判断伙伴们可能藏身的地方,会小心谨慎地寻找蛛丝马迹。

故乡是生我养我的热土,故乡其实就是父母。我始终觉得,因为有父母,故乡情结才在我心中如此深重。

父母生养了我们兄妹三人,我们一家人住在一个很大很大的院子里,院子里有许多树:槐树、椿树、榆树,还有杏树、梨树、柿子树。正房东侧保留着一块土墩,上面有三棵枣树,枣子长红的时候,母亲就为我们摘下枣子,咬一口,细细的甜。院子南端水井旁有一棵桑葚树,桑葚成熟的时候,父亲就与我们一起摘红得发紫的桑葚,我们咬在嘴里,那滋味是浓浓的香甜。

我们在院子里做饭、吃饭。那时家里贫穷,我们一日三餐大都吃玉米面、山药面,但母亲会变着花样为我们做成香甜可口的饭菜。我特别喜欢吃一种山药面做成的片子,我知道做这道饭的全过程:先用山药面蒸成干粮,然后端到石碾上压成薄厚适中的片子,回来后切成细条,浇上菜汤,就是美味的饭食。我们一家人围着一块平整的石头吃饭,因为人多,你刚盛上我又吃完,所以锅盖一般就不盖,有时我会一连吃三大碗。

后来我到县城里读书,父母开始为我的学费、生活费操劳。上学住宿要买饭票,买饭票需要用粮票或“转粮单”,于是母亲就和我一起背着谷子或玉米到村南的粮站换“转粮单”。有时粮食不够,母亲又陪我到三姨家去借。母亲担心我在学校里吃不饱,临行前就为我做几张烙饼带上,那烙饼是用山药面做的,但外面却包着一层白面。

有一件事我现在想起来就一直羞愧。我家里有一辆自行车,父母让我骑着去上学,我却再三拒绝,宁可自己步行着往返,原因其实很简单,我嫌这辆自行车太旧太老,骑着它,我觉得很没面子。这就是我可怜的虚荣心。我记得,这种心理一直控制了我很多年。现在想想,我那时一定不止一次让父母操心,不止一次伤害过父母的感情

人到中年,有许多沉潜在心底的记忆会苏醒,有许多曾经迷惑的事情会彻悟,对于故乡,我理解得越来越深切,对故乡,我越来越充满依恋的深情。在读书和教课中,我会经常触碰到写故乡的文字,几乎每一次都要惹得我眼泪扑簌。我相信,即使是一个目不识丁的人,他也会在内心深处懂得故乡的意义,即使最铁石心肠的硬汉,提起故乡,他也会悲酸心伤。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