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巧治西湖

作者: 张军霞2017年04月18日来源: 云南网短篇散文

杭州是江海之地,地势低洼,泉水又咸又苦。白居易做杭州知府时,疏通西湖,把水放进运河,引运河水灌田,然而湖里的湖水容易干涸,湖中长满了芜菁。从唐朝到五代,年年要疏通治理,直到苏轼上任后,疏通了茅山、盐桥两条河道,让茅山河专门收容钱塘江潮水,盐桥则专门接受西湖水,方便了西湖的蓄水和排水,老百姓渐渐可以受益。

忙完公务,苏轼喜欢到西湖边去散步。当他看到湖里长满芜菁时,希望可以想一个办法,把它们全部移除掉。但是能移到哪儿去呢?西湖南北两岸相隔30里,两岸的人工湖那么长,一天都走不到头。

如果能取芜菁下面的土,堆积在湖中,修成一长堤来沟通南北,那么,芜菁也消灭了,往来的行人也就方便了。当时江浙一带的老百姓种麦子,春天就收割,不留寸草。如果除掉芜菁,招募农民来种麦子,收取种麦所得之利来修湖,那么,西湖就不会再淤塞了。于是,苏轼向朝廷申请了钱粮,把它们全部用来招募役夫修堤。

历时4个月之后,长堤终于修成,苏轼感觉还缺少些什么,就让人在堤上载种了一些芙蓉和杨柳,远远望去,湖水与花木相映,就好像一幅景色优美的图画,吸引得城内的老百姓们都来游玩,成了当地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同时,又在西湖中建立三座石塔,禁止在石塔范围内种植菱、藕,以防潮泥淤积。

苏轼故去后,当地人们为了表示对他的怀念,称这道长堤为“苏公堤”。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