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

作者: 王德明2017年05月04日来源: 邢台日报情感散文

邢台至浆水的公路穿过柳沟林场,西行下坡处,公路两侧有两个村庄,相距不足400米,路北村叫贾庄,路南村叫清沙坪。历史上它们是一个行政村,一直到建国后才分设成两个行政村。它们历史源远,同族同宗都姓王,按家谱排列辈分不乱,一直同步延续。相传王氏先祖于明永乐年间奉诏从山西洪洞迁徙而来,选址沙坪之上立庄置业繁衍生息,只因王氏家族出了一位清官,受到朝廷的褒奖,王氏家族脸上有光,以清明志,激励后人,特取“清”字开头,从此取村名——清沙坪。

路北贾庄村,很早以前就没有贾姓人了,村里的人都姓王,是由清沙坪发展而来,建国前不足百口人,村小人少,穷三多:光棍多、讨饭多、扛长工的多。光我父辈兄弟5人,就有4人外出打工,给财主放牛放羊。八路东渡红太行,我三个伯父加入中国共产党。贾庄村当中院的红石房养育我家六代人,如此厚道的故土,可爱故乡,我怎能忘!

国家危亡之秋,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清沙坪、贾庄的父老乡亲在邢西县抗日政府领导下,紧密团结抗击外侮,1938年清沙坪建立了党组织,清沙坪党支部是邢西县最早建立的党组织之一。在党组织领导下,组织参军参战,筹粮、纺棉织布、做军鞋支援前线,坚壁清野反扫荡,唤起民众抗日救国。清沙坪是邢西县有名的抗日模范村,它的历史感人而悲壮,至今乡亲们还记忆犹新日本鬼子大扫荡,烧杀掠抢,英勇的故乡人没有因此吓倒彷徨,更加团结坚强

抗战时期清沙坪、贾庄村,一个支部,一套班子,一个号令。这片红土地养育了多少热血儿女,他们有的奔向抗战的远方战死沙场,有的幸存下来成为社会主义的国家干部,有的仍然默默无闻辛勤耕耘厮守在故乡,长眠在这片土地上。上个世纪80年代,河北省委书记高扬,来邢首站视察红色太行邢西县政府旧址——浆水,还特地中途停下车到清沙坪村慰问老党员看望老乡,时隔40年还能叫起老党员王德山的名字,村里的老人们亲切地称他高主任。鱼水深情怎能忘?抗战时期他的公开身份是邢西县政府抗日工作团主任,他的不公开身份是中共邢西县县委书记,他置身群众之中,宣传党的抗日统一战线,发展党的基层组织,组织抗日武装,他的足迹遍布邢西县的每个村庄。岁月沧桑,老区的故乡人民为革命做出的历史贡献不能忘。

古老的清沙坪,乡土气息的地方戏“弦子腔”,高扬顺畅、流板自然,近似保定老调,好唱易懂,颇受家乡人喜闻乐见。邢台县的桃树坪村、东庄村的戏班子,都是清沙坪的艺人口授身传。每年正月初三开始唱大戏,一直唱到正月十五。孩提时代的我懒于随大人串亲戚,每天吃了中午饭就去清沙坪看戏,那时候小,只知道白脸奸臣、红脸忠、黑脸老包——包文正,只是看一个热闹。清沙坪的戏班子薪火相传,后继有人,最红的名角是罗霄,他唱红了四道山川,唱红了晋冀交界的和顺、昔阳、左权三个县。他的儿子喜庆、喜栓也是戏班子里的顶梁柱,到山西演戏,一听说罗霄来演出,一下子就火了。山西人都爱看罗霄戏。久而久之,人们不称清沙坪戏,都称罗霄戏。

随着时代的变迁,清沙坪戏班子又不断推陈出新,排演了现代戏《红色种子》、《红嫂》、《红管家》,但不变的还是浓厚的地方特色“弦子腔”。

故乡是古老的,像一坛陈年老酒,越喝越品越有滋味;故乡是年轻的,正在蒸蒸日上,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故乡的父老乡亲发奋图强,与时俱进,生产和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座座塘坝映蓝天,层层果林绕山转,粮农变果农;太阳能上了房,大水缸下了岗,白面彩电花被窝,电脑冰箱小汽车,殷实富裕的故乡人日子越过越舒坦。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