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二题

作者: 刘秋果2017年05月18日来源: 邢台日报情感散文

泉水

提起泉,村里三十大几岁的人大都记忆犹新。我们村周围不但是河多,而且泉更多,有名的如百泉坑、珍珠泉、葫芦套、黑龙潭等等,没有名字的就更是数不胜数了。尤其是在七里河岸边,到处都是泉眼,人们只要用手或用铁锨在河滩上挖一个坑,再回填少许沙子,不大一会儿,坑内就像开了锅一样,几个甚至十几个泉眼就开始向上翻滚着夹带泥沙的泉水,时间不长就积聚多半坑泉水了。那时候,人们称赞我的家乡是“遍野甘露溢,平地群泉涌”,这样说确实是一点也不为过。

百泉诸泉有大有小,在我们村较大的泉就属村北黑龙潭了。黑龙潭起初位于芦苇丛深处,潭水深黑,传说有黑龙潜居于此,故而得名黑龙潭。1975年,大搞水利基本建设,从任县、南和、隆尧、巨鹿等县征调成千上万的民工,来到我的家乡进行水利大会战。黑龙潭是这次水利整治的重点之一。人们用镐、铁锨、箩筐、手推车、排子车等较为原始简单的工具,硬是将黑龙潭挖深拓宽,形成了幽深宽阔的月牙状湖面。黑龙潭水最深处达十多米。在宽宽的湖面上,有几个较大的泉眼,泉水从十多米深的潭底喷涌而出,有时喷出的水柱,高出水面一二尺多,翻花斗艳,形成一个特有的奇观。潭中近岸的浅水区域长满了水莲,开出了五颜六色的小花,在明媚的阳光下,闪烁着七彩的星光。潭的岸边种植着柳,倒垂的柳枝随风飘曳。潭的四周就是一眼望不到边的芦苇荡了。夏秋季节,养肥的鱼儿,在潭中游动,时儿跃出水面;水面上一只只野鸭,游来游去,偶有一只还会竖起身子,展展翅膀或在水面滑翔;低空中飞翔的水鸟,不时以极快的速度俯冲下来,捕啄鱼儿、虾儿;岸边,喜爱打渔的村民在撒网捕鱼;树上、芦苇丛中,蝉鸣鸟叫……这一处处美景,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画卷。因为这美景、这天然氧吧、吸引了不少城里人的目光,这里成了人们观光游览的好地方。

自流井

井,据说是邢台先民们的发明创造。正是有了这掘井的技术,才使人们选择居住地由河边转移到了距河边稍远的河边台地,这样就避免了洪水对人们生命财产的危害。小时候,我们村的水井很多,井深大约几米到十几米,但水位都很浅。井壁多用青砖砌成,井台用青石铺就。人们吃水要到井边去打,人们打水多用扁担或用麻编制而成的大绳,把水桶一点一点放到井里,来回摆动水桶,才能把水打上来。摆桶打水,这可是一个技术活儿。有技术的,来回摆动水桶一下就能把水桶摆倒,把水桶灌得满满的。没技术的,摆来摆去,摆了好多次,才把水桶摆倒,然而打上来的水也仅仅是半桶水。有的干脆是忙了半天,也摆不倒水桶,打不上来水。这种井主要是居家生活用水井,叫家井。

在我们的家乡还有一种井,那就是自流井,村民们习惯叫它洋井。洋井多分布在村外,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为了解决农田灌溉用水,邢台市水利部门派打井队深入百泉灌区,为各村打井。井打好后,再向井中放下一节一节四五十公分粗的陶管或竹板条扎制的管子,出地面留有一小节管子,这就是自流井。井打好后,清澈甘甜的井水会自溢出来,并在井的周围形成一个不大的水坑。时间不长,自流井水坑的水就会外溢,外溢的井水流成渠,渠水汇集成小河。河渠沿途开口,分灌两岸的农田。

当时,在我们村子周围打了不少自流井,人们洗衣、洗菜、掏米,再也不愿意去家井打水,也不愿意跑到离村较远的七里河了。说到自流井,作用最大,最有名气的就是位于我们村西,西楼下村南的那眼井了。这眼自流井出水量很大,比抽水机抽出的水流还大。并且因地层的强大压力,致使井水喷射而出,形成一米多高的水柱,最高时可达二三米。喷出的水流伴随着强大的声响,回落到水池中。然后咆哮着沿着一米多宽水泥砌成的水渠向北流去,灌溉着农田。此处井喷的壮观,吸引了不少村民和市里的人们前来驻足观看,人们无不为之惊叹。

现在,七里河正在整治,全线通水有望,百泉生态公园已开工建设。随着我市“还邢台青山绿水,走生态发展之路”战略的实施和国家南水北调水利工程邢台段的完工,我们家乡黑龙潭、百泉、狗头泉的复涌,以及当年家乡自流井喷涌的壮观景象将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现实。我记忆中的水乡就会复归了。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