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练

作者: 路焕京2017年05月22日来源: 邢台日报原创散文

记不清从什么时候起,小城临城晨练的人们渐渐多了起来。起初,没有公园和广场,人们只能在马路两边散步或跑步,车来车往,既烟又不安全。大约在七八年前,有开发商在北环路的黄金地段建了个“蓝天生态观光园”,在园内为小城居民提供了一块休闲场地。正对着大门辟有两个相互串着的小广场,广场后面是一片柳林,荫下安装着单杠、天梯、扭腰圈等一溜健身器材。围着广场和柳林的东西北三面栽着桃、李、柿、杨、柳、槐等各种树木,一个马蹄形的甬道绕行在这些树木之间。靠甬道北端是原来的王家庄小水库改造成的人工湖,沿着湖边摆了些石桌石凳。从此,小城有了一个晨练的地方,虽不是真正的公园,人们还是习惯叫她“蓝天公园”。

每天清晨,小城的人们会自发地从各个方向向“蓝天”拥来。有一两个人各自来的,也有父子、夫妻、祖孙一家人的,还有邻居、同事三五个人一伙的。有走着来的,有跑着来的,也有骑自行车来的,还有骑摩托车电动车或开汽车来的。人们的行头也是各式各样,有的人穿家常便衣,有的人穿运动服。最显眼的是打太极的,清一色的白色(春夏季)或黑色(秋冬季)练功服,背上再斜挎三尺龙泉剑。有时,也会有人在自行车或电动车后面带着乐器,那大概就是戏迷了。赶上刮的是西北风,戏迷们的唱腔会随着板胡的伴奏从湖边飘到柳林这边来。

晨练的人们大多数是一些退休和退居二线的机关干部和企事业单位职工,他们中间有的人已经坚持了好多年。在打太极的队伍最前面,有一位挥剑起舞的老人,是县经委的老书记。他每天总是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准时把放音机和电线从家里提过来练完后再提回去,还像当年工作时一样认真。遇上初学者,他还要在别人散场后一遍一遍手把手地示范,不厌其烦,直到把每一个动作教会为止。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县革委工交组工作时他曾是我的老领导,记得那年月他的身体并不太好,常常请病假,这些年一直坚持锻炼,倒比过去更壮实了。更有奇者,有一位退休老教师,今年82岁,身板挺直,声如洪钟。说出来不在现场的人可能不信,这里的健身器材他件件都能玩得转,腿一翘可以超过头顶,天梯可以攀几个来回,在扭腰圈上把腰折下去双手着地再起来,可以做好几个回合。我曾经和王老师半开玩笑地约定,我们两个人每天早晨都要来“蓝天”,一块再练20年。如果这个目标能实现,到那时王老师将超过100岁,我也将超过80岁,真正成了因坚持晨练而长寿的健康老人。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单从人们的穿着打扮已经很难分出是从事什么职业的。时间长了才知道晨练的人群中还有不少是农民,他们中有的是进城来给孙子女陪读的,有的是被儿女从老家接来“享清福的”,也有的就是附近村的农民,早晨出来跑一跑,转一转。这倒是个新鲜事,不要说太久远,即使十年二十年以前,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累死累活,紧扒拉慢扒拉尚难得温饱,哪有心思锻炼?说到底,还是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生活条件提高的结果。

可喜的是,在晨练的行列中不时有一些年轻的面孔参加进来。他们当中虽然有的人是因身体“发福”,或因体检时发现了“三高”症状,被逼着来晨练的,但也有些年轻人已经认识到锻炼身体的重要性自愿来参加晨练的。一位30多岁的企业家,每天坚持在“蓝天”快走,我问他是不是因为身体有什么毛病才来晨练的,他说现在什么毛病也没有,但是工作压力这么大节奏这么快,早晚会有毛病的,恐怕到时候再练就已经晚了。

我是在退休后才坚持晨练,因为愿意自由自在一些,没有参加集体运动,一般是围着广场转三四圈,再到健身器材那里锻炼一会儿,每天一个多小时。几年坚持下来,我觉得最大的收益不单是增强了体质,更重要的是陶冶了心境。晨练的场所简直就是一个世外的小社会,男女老少士农工商都有,无论你担任过什么职务或者是一个下岗职工,无论你是千万富翁或者是一个工薪阶层,大家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兴趣凑到一起的“晨练者”,绝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也是国人爱凑热闹的缘故,人们一边锻炼一边自动围着天梯、压腿器和扭腰圈形成了几个“论坛”。每天早晨,讲者滔滔不绝,听者津津有味,话题从古今中外到家长里短,或发布一条奇闻轶事,或讲一则笑话,常常逗人发笑,形成了晨练中的一道风景。使我感受最深的是,这里没有组织和领导,却比有组织和领导的地方更有秩序。本来晨练者多,健身器材少,却能忙而不乱,谁也不争不抢,一个人练完另一个人再练。如果有人不小心摔着碰着,大家一齐上前帮忙,从没有人袖手旁观,像一个和谐的大家庭一样。现在,人们常常讲起“幸福指数”却很难把握它的标准,如果晨练时到“蓝天”来一趟,不用问,一看人们的面色和表情就全明白了。

有时候我也突发奇想,假如陶渊明在世,发现有这么一处绝妙的地方,他还会避进深山“采菊东篱下”么?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