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日报

作者: 邱朋林2017年05月23日来源: 邢台日报亲情散文

今年是父亲诞辰一百周年、去世十周年。在11月8日父亲的忌日将至之时,我更加怀念恩重如山的父亲。

父亲名讳东杰,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出身贫寒,一生坎坷。特别是中年丧妻后,一个人既当爹又当娘地把我们兄弟姐妹8人抚养成人,为每个人成家立业。其正直、善良、坚毅的传统美德受到乡人的赞扬。而最让我怀念的是,父亲在培养教育我们怎样做人上的身教与言传。

父亲虽只上过两年私塾,但他学习勤奋,善于思考和总结,从苦难的经历中积累了丰富的人生经验,在教给我们生产、生活等知识的同时,非常注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一些谚语、俗语等浅显而富有哲理话语教育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处世。

正直善良是父亲的为人准则。父亲常给我们讲“与人为善”。我们家虽人多劳力少,又常年有病人,经济相当困难。但对比我们更困难或有急需的人,父亲都尽力帮助。在做人上,父亲教导我们“要在人前说得起话,自己先要品德好,行得正”。特别是在为人处世上,教育我们“人可对不住我,我不可对不住人”。在经济上,告诫我们,人谁离了钱也不能混,但“人会说话,钱不会说话、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能见钱忘义”。对别人的帮助,要“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在与人相处时,教育我们“能说好话千言,不传闲话半句”、“雁过留声,人过留名”等教诲,为我们处世为人指明了方向。

为使我们掌握知识,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在农村仍贫穷落后的上世纪50年代,我家虽人多劳力少,经济困难,但父亲不管男孩女孩,都坚持让我们兄弟姐妹8人上学读书。同时教育我们要努力学习各种有用知识,给我们讲,人的知识“不怕不懂,就怕不学”。常说的口头禅是“艺不压身”、“只有学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学”。为了防止我们贪玩,教育我们“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并以历史上的名人“头悬梁、锥刺股、囊萤映”的故事启迪我们。在我们学习遇到困难时,父亲就鼓励我们“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还让我写在作业本首页上。对如何学习,也以“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开导我们。并以“人生一世,要努力有所作为”和“三十年前看父敬子,三十年后看子敬父”激励我们上进。

父亲虽生在旧社会,但不相信封建迷信。面对社会上有的人企图以看风水、改坟地,求所谓的好运时,父亲告诫我们“不在宅子不在坟,是好是坏在个人”。为此,不仅坚持不改坟地,进而教育我们“不受苦中苦,难得甜上甜”,要想有好的一生,只有勤奋和努力,才有可能。

勤俭是父亲留下的传家宝。除自己身体力行影响我们外,常教育我们“勤是摇钱,俭是聚宝盆”。父亲以上几代都是靠为人扛活过活。父亲6岁时随当佣人的奶奶离家去藁城帮主人看孩子,稍大些就给人家放牛。成人后租赁别人的牲口和工具磨香油。经过二十多年起五更睡半夜的努力,才回老家买了房子和地,生活慢慢好起来。爷爷奶奶年岁已大,母亲常年患病,一家十几口人的生活完全由父亲一人承担。合作化后,由于人多劳力少,为了生活,父亲除参加生产队的劳动外,利用早晚积肥、搞副业,虽不富裕,但生活能有保证。就是在三年困难时期,也没有向人求借或掀不开锅。在我印象中,从没见父亲有空闲的时候,就是下雨、下雪天也要安排适应的活干。而在开支上,处处精打细算,有计划地开支,非常注意节约。常告诫我们“吃不穷,穿不穷,不会计划会受穷”。要我们“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修旧利废,缝缝补补,虽是在困难时期的无奈之举,实际也是父亲勤俭持家的一贯做法。

在处理家庭关系方面,父亲教育我们要尊老爱幼,“百善孝为先”,并身体力行。不仅对祖父母、外祖父母从精神、物质、生活等方面竭心尽力,就是对讨荒落户在晋县鳏居的老舅(父亲的舅父),也及时让我五弟前去照顾,直至老舅谢世。为了家庭的和睦,父亲不仅经常向我们讲“家和万事兴”的道理,并为家族起了“广和堂”的堂号,教育我们兄弟姐妹间要互相关心帮助,特别是要在人品和思想上帮助。每个人如有错误,要虚心接受批评,知错改错,努力以功补过,只有这样,才会处好关系。为防止误会和矛盾,告诫我们注意“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父亲对我们的教育是多方面的。从为人处世、修身养性、励志勉学,到治家理财、孝亲教子、交友待人……父亲虽没学过辩证法,但在对我们的教育中,不乏辩证的思想。如“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饱了别忘带干粮,热了别忘带衣裳”、“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好借好还,再借不难”……

总之,在父亲的教导下,我从少年到现在年近古稀,从农村走到市委机关,所有进步,无不凝聚父亲的心血。虽然父亲已离开我们而去,但父亲的言传身教是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将铭记终生!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