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戏

作者: 吴凤阁2017年05月24日来源: 邢台日报原创散文

在县城工作三十多年,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性格开朗、活泼的我积极报名参加了老干部夕阳红骑游队和歌舞队,退休生活丰富而充满快乐。大概是人老了的缘故吧,儿时的记忆不时地在脑海中浮现,唤起我对往事美好的回味和留恋,忍不住时总想拿起笔来把儿时的趣事写一写,让大家共同分享那特定年代的美好回忆。这对一个从未有过写作经历的人来说,每次都因对自己写作的信心不足而未能如愿。这次县老干部局组织“喜迎十八大,忆往昔岁月”征文活动,又一次唤起了我的写作欲望,终于下决心拿起笔来,写一写儿时在家乡看戏的场景。

我们内丘镇武家庄是一个有百十多户人家的小村,上世纪五十年代,我们这里的人仍延续着几百年不变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凡生活。我儿时记忆最深的就是我村的秧歌剧团,演员都是本村的社员。只有到了腊月农闲时,剧团的演员们才开始排练。到了过年前几天,大队上派人在村中央一座小房屋前,用木板搭起了戏台子,我们这些孩子们都会兴高采烈、非常认真地来“监工”。那时年味就越来越浓了。也离我们日思夜盼的“好戏”越来越近了,我们几乎每天都要去台子那爬上爬下地玩耍,饶有兴致地演着自认为的“戏”,大人不喊上几遍绝不舍得离开。

到了大年初二,就开始唱戏了,分上午和晚上两场。四邻八村的乡亲们也会每天赶来看戏,本村的人也都会把各自的亲戚朋友请来住下看戏,反正过年也不缺吃的。每天开戏前,小孩子们就早早的搬着各式各样、大小高低不同的凳子,冒着寒风到戏台前占地方,因为去得早了占的地方靠前,不会被人挡着,听得也清楚。我们会自觉把凳子排成行,并一脸傲气地站在那儿看护着自己的“领地”,等待大人们来后赞许和夸奖的话语和目光。因此为占地方打架的事更是层出不穷。

开戏前,锣鼓先敲“头阵”也叫预备,意思就是提醒村中各家注意演员们集中了。再隔一段时间敲“二阵”,意思就是快开戏了。等人来得差不多了,就正式开始了,当时条件有限,剧目也不算太多,台子上唱的主要有《王宝钏》、《秦香莲》、《三娘教子》等,大都是教育人们行孝行善的传统戏。三花脸最叫人喜欢,他幽默、滑稽的表演总能引起台下一片喝彩。剧团因为没有女演员,戏中的女人都由老爷们男扮女装,表演和唱功也不错,涂满油彩的脸上有时还能看出青青的胡子茬儿和与之相匹配的抽烟熏得发黄的牙齿。台下坐着的、站着的人群,周围上、房上也爬满人们,也有那胆大的爬在戏台边上,往往一出戏被轰下来再继续爬上去。乐此不疲的顽童,夹杂着大人喊孩子、小孩嬉闹和大人们的谈笑声,也算得上“人山人海、人声鼎沸、热闹异常”了。越是这样,台上的演员唱得越带劲,锣鼓把式敲得越起劲,台下大人们睁大眼睛看得越有劲。我们这些不懂戏文只图热闹的孩子们更是在台下看戏的人群中钻来钻去相互追逐打闹,一片欢乐和谐景象。精明的小贩可不放过这既过戏瘾又能赚钱的大好时机。他们早早地挑着、推着、背着足以让孩子们大流口水的糖葫芦、花生、糖锅、糖球、各种纸、泥玩具等在台子周边想方设法地吸引我们这些小馋嘴们,把手里可怜的几分几毛压岁钱花出去。孩子们大多都是买俩糖豆舔一舔,也舍不得吃,主要是拿着给其他孩子们显摆,有的不小心掉了,哭着喊着和大人一块在地上找,找着了沾着泥也赶紧放到嘴里嗦溜一下露出开心的笑。戏要唱到晚上十一点来钟,刹戏了,人们恋恋不舍一步一回头,边散边品味着戏中的情节,如痴如醉……

村中的小戏一直要唱到正月十六才算结束。武家庄的秧歌剧团虽然不比正规剧团,但他是我们当时唯一的娱乐项目,在当时更是极具吸引力,并让我们村民在四里八乡引以自豪,儿时的看戏,让我至今难忘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