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气

作者: 刘才文2017年05月25日来源: 衡阳日报生活散文

四十多年前,盛夏的一个中午,炽烈的日头蒸烤着我,我骑着自行车赶路。路旁的柳枝蔫蔫的垂着头,田里的高粱与玉米的叶儿蜷缩着。呛人的焦土味儿侵蚀着我的嗅觉。汗水被烘干了,周身冒火,嗓子生烟,眼前一片灼人的茫然。前不着村,后不靠店的此时,寻找阴凉处避暑的欲望强烈起来。顾盼中,左侧远处的一顶“瓜棚”,给了我在沙漠中觅到绿洲的希望。所谓“瓜棚”,就是将四根木桩埋入地下,结构成三角形的吊脚楼式芦苇席棚,上层是守园者了望和睡觉的空间,下层是活动的区域。我下了官道,沿着小路朝瓜棚奔去。按我们那的习俗,行人无论与守园者相识与否,躲一会儿太阳,讨口水喝,是能够被理解的。

说来也巧,守园者竟是我的一位同门爷爷。此刻,这位爷爷端坐在吊脚楼下,两眼扫视着瓜园的边界,见到我被晒成这般狈的样子,笑了。问我:喝水?还是吃瓜?我脱口答道:喝水!火烧火燎的正午,日头烘烤下的西瓜,解不得渴,消不得暑,喝水是明智的选择。我躲在吊脚楼下,灼烈的阳光被遮住了,滚滚的热浪顿时被滤化成爽快的风儿。远眺开阔的瓜园,热浪涌动着绺绺的烟絮,似风似火又似水,淼淼的浮荡。那里的人们跟这种看得见摸不着的,酷热天气下的特有景象,称作风水。有俗语说,风水天晒死人。我喝了几口水,滋润。只一会儿,我的眼皮被爽快的风儿挠得懒散起来,困意袭上头来。

就在我懵懵懂懂时,爷爷不知从何处摸出一个西瓜,有排球大小,他左手托起瓜,用右手掌轻轻一磕,齐齐刷刷,西瓜被“切”成周正的两半,顺手递给我一半。我接过西瓜,未曾入口,西瓜的滋味,携着沁人的凉爽,经由双手舒适的漫向周身,惬意!我啃了一口西瓜,凉爽,柔和、清脆,和着瓜的沙甜,浸入了五腹,体内的灼热被扫去了许多,美!我惊奇地望着这位爷爷,爷爷呵呵地对我笑着。在这样焦干酷热的野地里,且是当午,这位爷爷,竟能够将那暴热的西瓜化成清心佳品,奇迹

爷爷神秘地将吊脚楼靠北侧的几捆干草拉开,又提起底下的一个条筐,显现在眼前的即是一个微型的地窖,我所吃的西瓜,就是从这个地窖里取出来的。我将手伸向窖内探查,虽舒适但并无凉气袭人,有的是淡淡的土香从窖口溢出。

爷爷说,挖瓜窖,须选择在瓜棚的背阴处,土质以沙性为上,深度不超过一米,忌讳有积水。口径不超过脸盆的直径,口径太大了拢不住气,所选用的瓜,以八分熟为限,九分熟的瓤散,十分熟的瓤枯;重量把握在五斤上下,太大了地气浸不透。下瓜的时间选在降露水前,待到子时,瓜的热气散尽了,将新鲜的高粱叶衬到窖底,再轻轻的将西瓜放入。窖内放置的瓜数,以三个为好,不叠不挤,留有空间。最后的工序,盖上条筐,覆上风干的百羊草。待到第二天正午酷热时,取出来受用,就有了美不可言的韵味。

西瓜经过子时到午时地气的“浸润”,饱蓄了地气,瓤不散,汁不泄,甘不腻,清爽祛暑,解乏消夏,润五腹,不伤人。吃的是西瓜,采纳的是地气,养人。不像冰镇的西瓜,吃一口两口解暑,多吃几口就伤脾胃了。

守园者的功夫,其实早在瓜开园前的培植过程中,从掐秧、断蔓、打顶、压苗时,就选定了窖藏的对象,能否成活儿,还得看瓜本身的造化。地气无处不在,只有尽心采纳才可有所得;西瓜随处可见,非精心打理不能成佳味。真没想到,一个普通的西瓜里还能蕴含这样深奥的说道。时间不久,我离开了那豁达的平原,浮萍一般,眨眼即是几十年。虽然那位爷爷已经作古,但关于他的“地气”之说,令我仍久久不能忘怀,且让我不断的探究,寻求着久远的渊源。

喻示阴阳进退变化规律的“十二辟卦”,是《易经》中的内容,其将一年的十二个月,分成一半为阴,一半为阳。“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是说夏至以后,地球开始渐渐吸收宇宙的功能,到冬至阳气下降到地心,又开始生发,阴阳合德,周而复始。一昼夜的十二个时辰,也是阴阳各半。依据《易经》卦象消息的规律,子时,夜半属阴,一阳来复。及午时,昼本属阳,一阴来复。阴阳消长,表象为我那位爷爷所说的“地气”。以井水为例,夏天凉,冬天温,将地气阴阳平衡的状态表象的具体直观。无论天气如何的变化,地气总是固守其特质的状态,欲接地气,必须诚心为之。我的那位爷爷所说的培植、挖窖、选瓜、窖藏,每一步都得合天时和地利。

地气滋润万物,万物生,滋润人,人才繁衍。西瓜得地气充盈,人接地气能厚德。西瓜得地气,全凭“守园者”一双慧眼,可从掐秧、断蔓、打顶、压苗、选瓜等环节去培植。而人接地气,谈何容易!仅就约束自我膨胀这一点而言,就极少有人尽心而为,更甭说“大舜有大焉,善于人同”了。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