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儿时摘野果

作者: 谭涛峰2017年06月14日来源: 郴州日报情感散文

儿时在家乡采摘野果,是项丰富多彩的“海、陆、空”活动,可称得上口眼“两福”双丰收,其乐无穷,至今有时还在梦中再现。

老家在安仁的一个小镇,街前不远是清澈的永乐江,街后背则山连着山,山上春夏秋冬几乎都有野果采摘。对于那些野果,不少至今我还对不上教科书里的名称,故只能叫其土名,如“莳田泡”、“茶包”、“茶耳”、“杨梅”、“野茄子”、“牛卵子”和“猫卵子”(猕猴桃类)、“羊米饭”、“鸡爪子”等,那采摘的一幕幕场景,至今仍记忆犹新。

春雨后,我们街上那群“细把戏”,早早相约去油茶山里找“茶包”、“茶耳”吃,“茶包”是白的、“茶耳”则是黄的,掺在一起吃既新鲜又有甜味,有时还用“鹿箕”管,插到一朵朵茶花里吸花糖。春插时,山脚下、田野里、池塘边到处有“莳田泡”,摘也摘不完,这是我们看牛、拾野粪时的一项业余活儿。夏秋在永乐江洗澡,沿河有好多桑,是小伙伴们采摘桑椹的好去处。一群赤条条的男孩轮流爬树,将一颗颗紫红色的桑椹摘下扔到河里,其他人则边洗澡边抓起吃,酸甜可口别有一番乐趣。深秋上山砍柴时,摘吃“羊米饭”味则更浓,山上那一棚棚高低不一的“羊米饭”柴树,结满了豌豆般大、青紫色的“羊米饭”,外面还好像蒙了一层粉似的,甜酸适中好进口,特别是打了大霜后更好吃。上山大家先吃一顿才砍柴,中间休息时又吃,下山时还要吃一阵,既解渴又饱肚,吃得每个人的嘴巴都是乌青的,还要折上几枝丰盛的“羊米饭”插在柴上挑回给弟妹们,这如同当今带回的“巧克力”一样受欢迎。我们还懂得保护“羊米饭”柴,不随便砍掉,以保“资源不竭”。收摘油茶时则是大吃“牛卵子”、“猫卵子”和“毛栗”,有时一根藤上长有十多个“牛卵子”,摘回放在谷壳堆里“沤”一段时间更好吃。到“长骑上”、“狗背坳”等地砍烧山柴时,还可吃到掉在地上烧得半熟、又甜又香的“毛栗”,有时挖干树蔸或蕨根碰到了老鼠窝,可夺回好几斤上等“毛栗”。还有些野果如“黄梅球子”、“山苍子”、“金豆娄子”,摘回晒干后卖给供销社或药店,可积攒点学费和零花钱;而那摘回的木瓜剥开晒干,大热天可制作出“凉水”,加点红糖和醋吃起特别有味。这摘吃野果之趣事,真是一天一晚也说不完啊!

儿时的各类野果如此丰富有味,主要是那时生态环境好,无公害、无工业污染、空气清新。当时乡村还没有农药、化肥之类,连永乐江的水都可以直接喝。野果摘下来就吃,不洗也没有“拉肚子”、不舒服的,是真正的绿色食品。但愿这样的青山绿水能一代代保留下去,因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啊!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