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黄不接苦穷人

作者: 张聪蓉2017年06月17日来源: 郴州日报原创散文

青黄不接,意思是说庄稼还没有成熟,陈粮已经吃完,这多指旧社会贫苦农民每年在春夏一段时间生活状况。我在农村生活了十多年,也过了十多年“青黄不接”的苦日子。

我的老家在资兴市一个偏远的山村,山多田少,加上那时耕作技术低,田土的收入很低。如果碰上旱灾、水灾、虫灾,轻者减产减收,重则基本无收,家里的粮食大减,青黄不接的时间就更长,困难就更加严重。

贫苦农民应对“青黄不接”的办法有许多种。其中主要是“瓜菜代”。村民一年四季在菜园里劳作,千方百计增加菜园里的产量,红薯、玉米、南瓜、萝卜、青菜与大米一起充饥。我家里基本靠“瓜菜代”度过“青黄不接”的日子。其次是上山挖蕨根做粑子吃。挖蕨根是一件非常辛苦的活儿,往往从早到晚一挖就是大半天,回来还要把蕨根洗干净、打碎,再用一只大木桶过滤,让蕨根粉沉在木桶底上,这样才可以用来吃了。还有的上山打猎,下河捉石蛙。过去老家地属深山老林,野兽很多,河流里石蛙也很多,但打猎捉石蛙都要冒着较大的风险,因为有的野兽凶猛,且凡是石蛙多的地方,多半就有毒蛇,一次,一个50多岁的单身农民独自去捉石蛙,就被毒蛇咬死了。还有的投亲靠友打零工。有的亲朋戚友在生产生活环境好一点的地方,土地肥沃,田土又多,种的粮食就多,而且每年都可种两季水稻。我们村一些农民每年插完中稻后,就去那些条件好的地方的亲戚家打零工。我那时虽然只有十一二岁,也外出打过两次工,两次都在清江乡积坪村一户亲戚家里,一次是割禾,另一次是给茶山锄草,每次都是十来天。当我把打零工挣到的谷子挑到家里时,我父母心疼得直流泪。除此之外,有时实在没办法的就去借。其实去借的滋味很难受。有一次,我去渡头乡一亲戚家借米,两个大人讲的话很难听,我万般无奈借了二十多斤米回来,发誓一辈子不再去那家亲戚家借米了。

在旧社会,我们老家有个根深蒂固的习俗,就是宁可饿死,也不到外面去乞讨。而人一饿,缺少营养,抵抗力就差,大病小病就一个接着一个,又病又挨饿,死了不少人。

新中国成立后,贫苦农民都当家做了主人,有了田土,“青黄不接”的日子少了,许多人都解决了温饱问题。可遗憾的是,1958年全国搞大跃进、大炼钢铁和人民公社,使生产力遭到了严重破坏,使全国的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导致了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农村“青黄不接”的问题又出现了。不久,发生了十年“文化大革命”,中国的经济发展到了崩溃的边缘。在农村人民公社,农民吃大锅饭,出工一窝蜂,做事磨洋工,收工打冲锋,没有积极性,粮食大减产,又出现了“青黄不接”的问题,农民饿肚子是家常便饭。

东风吹来春满园。真正解决“青黄不接”的问题,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收入大大增加,绝大多数农民在朝着小康社会的目标前进,让“青黄不接”的日子走进了历史博物馆。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