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的原野漫步

作者: 涂万作2017年07月17日来源: 贵州民族报原创散文

关于读书,历代中外贤人言之凿凿,音犹在耳。比如孔子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对于读书求知,了解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西方一位叫做穆尔的哲学家也说:“一间没有书的屋子,正如一个没有窗子的房间。”可见书对于求知者是多么的重要。

说起读书识字,趣事多多。记得我小时候读的第一部名着就是《水浒传》,全是直板繁体字,把水浒念成“水许”,把扈三娘念成“鲍三娘”等等。老师为了纠正我们的学习态度,常以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来教导,受益匪浅。随着年龄增长,对字特别敏感,没有把握的字一定要查查字典,免得出错。回想以前,把粗犷读成“粗矿”的,把老妪读成“老讴”等等,闹出很多笑话。另外,用词不准确也常常发生,譬如成语“美轮美奂”,本是形容盘旋屈曲而上,高大宏阔之美的。却用来形容一块美玉或一件细小的艺术品,显得“大材小用”。再譬如“七月流火”一词,我一直以为是形容七月间天气的炎热,酷暑如火。直到读了诗经《豳风o七月》那首名诗后,才发觉是误解。“七月流火”意为七月炎热之“火”即将退却。

其实,读书的深与浅,只要看看写的东西,便知一二。比如,最近我读到某大学以学生作者为主的散文集,那些文字,新颖、灵动,犹如一股清柔的风扑面而来。可是读着读着,就发觉那些语言似曾相识,仿佛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如此相近的风格,倒是在网络中屡见不鲜。我忽然像明白了什么,继而又陷于糊涂。文学需要别具匠心,而独创性则往往来自大量而丰富的阅读。惟其如此,方能旁征博引,举一反三,实现创新。

书是知识的源泉,“书中自有黄金屋”。如何读书,读好书是一个大课题。随着网络信息的迅速扩张,世界阅读已经进入“细分时代”,不断长大的文化需求正朝着更细、更特、更加多元的方向逼进,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日益突出。过去那种老少争相传阅一本书的现象,以及洛阳纸贵的场面难以重现。

读书离不开经典,什么是经典?意大利文学家卡尔维诺说,经典就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仅仅是“我正在读”的那些书;经典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大家都知道但是常常不去读它,或者买了放在书架里想着我哪一天要去读、但最后还是没有读的那些书。当然,真正的经典,是属于你自己找到的、并且读了一次以后往往会重读的那些书。卡尔维诺的这些话,正是站在读者角度讲的。关于什么是经典的论述,他还有更深邃的见解。但在我看来,经典在成为“经典”之前,就是一部普通的作品。经典成为经典是众多人读过之后的客观认同。

爱书吧,朋友们,当你在书的原野漫步的时候,说不定书中“颜如玉”会与你不期而遇呢!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