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心灵的原生态

作者: 郭翰2017年07月18日来源: 贵州民族报短篇散文

新媒体时代,文字如何表达?才能通达内心深处。与传统文艺相比,新媒体时代的文字,怎样才能达到灵魂的原生态?

每年,我们都会看到一些网络媒体对文艺作品或者新锐作者进行一个排行。似乎就像点兵点将,虾米大鱼,就是需要有这样一个依托才能支撑。

于是乎,文字便成为了一种“高层”与“基层”的设计图谱。人气节节攀升,也就得到了一个个环环相扣的自豪和骄傲。

但相对作品来说,似乎原来还是这样,变的都是人,不变的却是手中掌握着的那颗思想

没有江郎才尽的,便会有不断的文思泉涌。如何关注,是鼓励,还是炒作宣传?很多人不置可否,也有很多人睁眼盯着。

不是文艺大餐,人人都可以品尝一下。也不是鲜花摆设,欣赏之后就置之不理。文字与心灵,两者常常同舟共济,何为文字?何为心灵?似乎隔着一条潺潺的小溪水,听到、看到、想到,及与周围生态相符合。

青山绿水会有好心情,也会在掌握文字人的内心生出好风景。如果文字是被冷漠的,那么文化也会节外生枝。

朱德庸说,“这个社会把人逼疯了,大家都很惨,但只要你还保有幽默,笑得出来,你就赢了。”可笑出来,也还是需要那么一些内心的强大来充实的。

近期,一些文艺作品受到了争论,就像影视,视角设计如同宏伟的画面,而内容却常常表达得背道而驰了。

作为一个艺术娱乐的时代,似乎文字的表达,重要性正在下降。甚至一些文化常常被丢在隐蔽的地方。不是不去发觉,也不是无法挖掘,主要是汝轻汝重,不说任何人都能知道了。因为相对于现实生活,内心似乎正在慢慢走向被遗忘的地方。

还有一点,不同时代,有着不同时代的强烈需求,不管是生活本身,还是超越生活之上的艺术。

文学理论家特里·伊格尔顿曾说,“各种风靡一时的文化理论热潮退去之后,新世纪的文化理论必须积极探索其一度忽视或否定的领域。”

那么,如何也才能找到这样一个路径。应该不是追求人气,也不是追求物质与奖励的快感。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荣誉仅仅只是文字的支撑。如果真要让文字成为内心的一种需要。这不是外部环境的问题,恰恰与一个人的内心需求合得上轨。这就需要,心灵与思想合拍一些。

但这样做的难度,也常常让一些喜欢文字的人无法平心静气。如果真能合二为一,一定会让我们的内心变得越来越风光迤逦。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