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火炉

作者: 关铅琐2017年07月24日来源: 西安日报情感散文

我的老家在少陵塬上的长安区引镇光辉村,塬高风大,冬天特别冷。上世纪60年代,学校冬天根本没有供暖之说,上课太冷时,老师就停下课叫全体同学起立,挪开凳子在原地跑步。这时满教室的尘土,满教室的笑声。跑一阵子,也着实能驱走些寒意。

学生自己取暖是提个小火炉。火炉多为陶制,如老碗大小的瓦盆上安个手提的系扣,用时先将锯末或谷糠放在火炉里当燃料,再把玉米芯烧红放其中引火,谷糠、锯末就慢慢地燃,伴着丝丝青烟逐渐地散热。烟不多,不会呛着人。手放在离炉子十厘米左右的地方,或双手抱着炉子,手就感到热了。这火炉的好处是,炉壁导热差,手可以直接抱着不会感到很烫,小孩子用起来比较安全;没火焰取暖时间又较长,缺点是容易破碎,用时要特别小心。

那会儿人们生活十分贫困,一个小小的陶制小火炉还只是一些人家有,没有火炉的,就寻 只破搪瓷缸子,在边沿上钻俩窟窿,穿上铁丝就行了。这自制的火炉看起来不好看,却不用钱买,还轻便结实耐用不怕摔。

我还见过铜制的小火炉,上有网状能透气的 盖子,四周雕有精致的花纹,里边有专门放木炭的小盒子,盒子还有罩子,很漂亮。这炉子一般用木炭,不宜用柴糠等燃料,小娃平时很少拿。

上课时烤火,是将炉子放在脚边或脚踏在炉子边上取暖。但有时上课铃声已响,炉子还正冒浓烟,就得将炉子放在教室外的窗台上,也就没法取暖。有时人还没到校,炉子已经灭了,拿在手里倒添冰凉。那时冬天读书非常苦,不管有火炉没火炉,指头都冻得红肿僵硬拿不住笔,写字总是难以横平竖直。

火炉成了爱玩耍学生的玩具,一下课,几个人围着一个小火炉,跪着的爬着的都伸长脖子吹火,比赛谁吹的旺。有的不小心烧着了袖子上漏出来的棉絮,有的抹得满脸黑灰像唱戏的花脸,逗得大家直笑,有的忘了上厕所,上课预备铃一响,提着裤子急忙向厕所跑。有的一人抡着炉子原地转圈儿:炉内红红的火苗时大时小,黑烟时浓时淡一圈圈重叠交错上升散开,烟浓时人如在云里,围观的人喝彩不断。也有的搞恶作剧,在底下捏一撮,趁同学不备扔在人家的炉子里转身就跑……

我曾有过一只陶制的小火炉,上四年级时冬季的一天,早晨雨夹雪,到校后我的棉鞋全湿透了,双脚如在冰水之中。上课时我就把脚踏在炉子边上烤。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我忽然觉得脚疼,便下意识地挪下脚,低头一看鞋在冒烟:一只鞋的一边梆子烤得焦黄,另一只的一块底子烤得发黑,刚穿了俩星期的新鞋烂了。那年月一双灯芯绒棉鞋,不说工夫,光布料、棉花、麻线等,都是极缺的东西。因此,我挨了母亲一顿严厉批评。那个冬天我的双脚冻肿了,至今一到冬季双脚总有冻疮。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