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故乡的原野

作者: 李晓锋2017年07月26日来源: 西安日报情感散文

故乡,是渭北平原上一个普通的小镇,镇名曰“关山”,几十个或大或小的村庄分散在镇子周围,各具特色和气质。

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这片广阔而丰饶的土地上,尤其那贫困但闪耀着金色的童年,让我永远感念故乡。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农村实行责任制,农家的孩子长得还没䦆把高,就能帮大人干些简单的农活了。那时几乎家家养羊,漫长的暑假里,放羊割草是孩子们的主要任务。吃过下午饭,半大的孩子一手拉着奶羊,一手挎着草笼,一群一伙打闹着去放羊。

大片大片的玉米地碧叶连天。地里总有些不结棒子的甜杆儿,根部被太阳晒得青里泛红,吃起来清甜可口。休息的时候,孩子们一人一根,如甘蔗般啃得津津有味。玉米秆一人多高,老叶子边缘锋利,刷得人脸和胳膊生疼,甚至拉出一道道红印子。但常常就有奇迹发生。哈,不知谁家的地里,突然就冒出几蔓甜瓜,花棱棱的一团叶子中间,卧着几个毛茸茸的瓜,成了这片土地馈赠给孩子们的一份小小礼物。

背上书包,农家里走出来一个个读书郎。这个颇有历史的镇子,重视教育之风古来有之。镇街东头的小学,是在旧时“渭北书院”的原址上不断改建。我们上小学的年代,土墙围就的校园,土坯教室,奔跑着一群群快乐的土孩子。不管天晴道干还是天阴下雨,上学是头等大事,春秋气候宜人、夏天乐趣多多。最受罪的是冬季,三九寒天里,滴水成冰,每每天不亮,孩子即被大人叫醒,走出家门。简陋的村巷土路上,晾晒着玉米秆、包谷芯,满地浓霜,磕磕绊绊,穿着粗笨的棉衣棉裤,仍冻得缩着脑袋。来到教室,天才蒙蒙亮。点燃蜡烛,琅琅的书声响起,唤醒了沉睡的校园,唤醒了冬日里晚起的太阳。

小学门前的路往东,是高中,解放前的四维中学,高中的东邻是初级中学,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多少镇街和周围村庄的孩子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或从这里起飞,在更高远的天空飞翔,或在这块土地上扎根,永远厮守着故土。而今,这几座承载着故乡人无限希望的学校,都已出落成了美丽优雅的现代化校园。

小学六年级那年的正月,镇上闹了一回社火。社火表演巡行镇街东西南北几条主街道,沿途人山人海,屋顶上、墙头上、杈上都是人。而小孩子对于社火,只是觉得热闹而已。及 至后来从事了文化工作,亲历了全区的大型社火巡街表演,在各镇街争奇斗艳的节目里,故乡的社火以独特的民俗韵味、深厚的文化内涵脱颖而出。那芯子构思奇巧、蹩鼓雄壮有力、高跷小跷或惊险或细腻,引得人们争相观看。

是啊,这块土地上,总有一批痴爱文化的、日渐老去的乡亲在坚守、在传承、在将这土生土长的艺术发扬光大。而年轻人则为这文化中注入了新的活力。春节,在镇子东北的一个村庄里,热热闹闹进行着一场广场舞邀请赛。其间,一支来自镇街村的取名“锦瑟”的舞蹈队,一群女子笑意盈盈、目光流转,惊艳了众乡亲。我想,这群女子中,定有兰心蕙质之人,凝神静思中灵光一闪,为她们的队伍想出了这个古雅的好名字。

春风漫过原野,行走在这高天厚土,满心喜悦。今日的故乡,已日渐褪去旧日容颜,以开放、进取、包容的姿态,稳步前行。这片土地,在岁月变迁中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她将承载故乡人更加出彩的人生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