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席

2017年07月31日来源: 西安日报情感散文

秦地上的秦人,历来把生死之事看的重,视为人世间头等大事。要生须先婚嫁,因此,娶媳嫁女的喜宴就格外受重视,堪称大事中之大事。现在人们一般都把席面设在了饭馆、酒店,图的是一个方便、零干,但热闹劲儿、喜庆气儿、民俗味儿则大打折扣,比不上从前自家院中摆设的流水席——

接亲的日子是早就定好的,可在正日子之前 至少半个月里,主家就忙得不可开交。饭菜自个儿肯定做不了,得先向附近村子的专职厨师订请,碗筷也没有那么多,但有专门租赁的,剩下的就是发邀请,娘家人只给个大致数字,来谁你就嫑管了。姑姨舅家是首先考虑的,加上村乡有头脸的,都是贵宾,上门相邀,来不来是人家的事。接下来凡沾一点亲的都得去请,左邻右舍、帮忙打杂拉下手的也得一一落实,至于门中族人,老少都要算进去。总之,虽然穷困,但哪怕借贷拉账,也不能忘了谁,把谁落下。其实,最高兴人来的多,最害怕到时候没几个人来,以至遭乡党们讥笑:“把人活成啥咧,给儿娶媳妇呢都没人来吃席,真是羞了先人咧!”

待把人数靠实之后,这才张罗着杀猪、磨面、压面条、做豆腐,买烟买酒买糖果瓜子花生,莲菜、红萝卜、粉条子、葱姜蒜……集市上整架子车往回拉。

院子一角,胡基垒起灶台,蒸笼、大锅、风葫芦子少不了。四周立起杆子,大帆布帐子上面一盖,风霜雨都不怕了。几天前,女人们早早地就把白面发好,揉到,一笼接一笼地蒸馍,图的是到时候省事,一馏就能上桌。养了一年多的猪在尖声嘶叫中被放倒,滚烫的开水褪去黑毛,白生生的在厨师手下切片、划条、过油,垫上红芋,盛放入碗,调料葱姜一搁,上笼去蒸。剁成丁的是臊子面用的,要先烂好。九大碗、十盘子、十二件子、十三花……任选一种,正日子一到,一定要叫来客吃好!

忙碌中,正日子到了,接亲的也回来了,执事把一连串的繁琐仪式进展完毕,就正式进入到坐席阶段。

院中一般可摆七八张方桌,长条凳子四张,每桌坐八人,依照新亲家、姑家姨家、老小外家(舅家)、大小干部、同事朋友、四邻乡党、帮忙拉下手的顺序先后去坐,族人门中算主人,最后入席。

炝莲菜、拌豆芽、菠菜拌粉条、油炸花生米,几个下酒凉菜先上桌。酒分两种,一种是自家酿造的麦谷稠酒,烧得煎火,放些糖精,是妇女娃娃们的最爱。另一种是烧酒,锡壶烫过,一般一桌只配一个小酒盅,男人们依尊卑长幼轮着“吱”。

那个年代家家都穷,谁也不笑话谁,肚子里终日粗粮薯瓜填充,见了荤腥自然抢食。特别是妇女,只要坐席,必然带一两个正能吃的娃娃去,菜刚一上桌,八双筷子齐刷刷伸向碗中,一眨眼,碗空盘净。有的还拿只碗,红肉片片吃了,丸子就夹到碗中,拿回去给没来的人吃。男人们见此,大都停下了筷子,你一盅我一盅地喝开了烧酒,白生生的蛋蛋馍,蘸些汤汤,一口一个。或者是抽起桌上散放的纸烟,看妇女娃娃们吃得不敢弯腰了,才紧忙抄上两筷头。

主家们最后入的席,在这之前,还要操心行了礼的谁没来,哪位长辈下不了炕,都要端一碗菜饭送到炕头前,不然就是失礼,要挨骂哩!

雪花在空中飞舞着,落在刚刚燃放的炮屑上,红白相衬,煞是鲜艳!人一桌桌地起席,又一桌桌地入席,满院子热气腾腾,酒香、菜香、饭香飘遍了整个村庄,告诉人们,这一家正过事哩!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