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如烟

作者: 牧笛2017年08月16日来源: 石家庄新闻网情感散文

有句话叫“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三岁时的我是什么样子呢?凭着一些模糊的记忆,找来几张照片佐证,加上亲人的只言片语,我大致能描摹出我那几年的情景。

1966年我生于石家庄,妈是棉纺厂工人,爸是转业军人,在单位当领导,工资较高,我们的家境也比邻居们好很多。我有个哥哥。一儿一女,这样很称爸妈心。

这段时间我有很多相片。单人的,兄妹俩的,全家合影的。有一张我坐在照相馆里那种高腿的凳子上,哥哥站在旁边,一手拉着我的手,一手拿着拨浪鼓,一副称职的大哥哥的样子。我脸上满是肥嘟嘟的肉,开心地咧着大嘴傻笑着。

快乐的日子很快结束了,妈妈歇完产假,要上班了,没办法照看我,我被送到河南乡下的奶奶家。乡下很穷,奶奶裹着小脚,走路颤颤巍巍,身体不太好,不管春夏秋冬,一天到晚经常咳嗽。家里除了奶奶,还有大伯一家和三叔。三叔脾气很坏,记得有一次吃饭时,我因为饭烫或者别的什么原因,哭闹不止,奶奶在一边哄也哄不下,三叔“啪”地一下,狠命地把饭碗摔在地上,嘴里还骂个不停,我吓得浑身一激灵,再也不敢吭一声。

大伯家有个闺女,比我大几个月,也需要让奶奶带。可想而知,两个这样的孩子在一起难免要闹意见。大娘大伯自然会偏心自家孩子,所以吃亏受屈的总是我。妈妈从石家庄寄来包裹,给我买的糖果、玩具,大部分归了大伯的闺女。奶奶不敢多说话,只能悄悄叹气。我依稀记得,夕阳下奶奶攥着我的手,捣腾着两只小脚,拉着我走很远的路,给我买一块黑黑的硬糖。每天晚上我钻奶奶被窝,奶奶用浓重的河南乡音给我唱儿歌:“红公鸡,绿尾巴,一头栽到地底下。”“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

四五岁的时候我就被接回父母身边,贫穷落后的乡村被飞奔的火车甩在身后,但那段极其缺乏安全感的生活,带给我自卑、多疑、胆小怕事的性格却伴我终生。回来后,全家又去照了合影,照片中我瘦瘦小小,穿着肥大的花裙子(妈妈刚给买的),大大的光头(妈妈说我生了虱子,剃光了),一双眼睛里满是茫然和恐惧。

我依稀记得妈妈接我时的情景,我挎个小篮子跟奶奶在地里捡豆子什么的,奶奶叫住我:“红,你看那是谁?”顺着奶奶的手指,我看到一个女人向我慢慢走来,那是一个有着世界上最慈祥面容的女人,一个我朝思暮想的女人。我“哇”的哭了,扑到她的怀里。哭声中有欣喜,更多的是委屈和怨恨。其中的苦涩,直到40多年后的今天,每每回想起来仍然会泪湿眼眶。

我想说,不要忽略孩子的情感,不要以为两三岁的孩子懵懂无知,其实他们也有七情六欲,只是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内心孤独寂寞和委屈。年轻的父母,不管怎样,一定要克服各种困难,在孩子幼小时,把他们带在身边,陪孩子慢慢长大。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