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萧红

作者: 徐亚丽2017年09月02日来源: 保定日报社原创散文

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呼兰河传》和《漂泊者萧红》。萧红,美丽寂寞女子,如她的家乡呼兰河土墙木篱边的蓝色牵牛花,寂寞而短促的绽放,开出了她的黄金时代。

萧红短暂的一生,亦是苦难的一生。她出生于保守落后的北方小城呼兰河。天性的驱使,自由的召唤,使她要走出,去往那未知的远方。她的叛逆、抗婚,极大地激怒了她的父亲,为此父女决裂,直至终生不得和解。她尝到了鸟儿自由飞翔的畅快,是真正的“五四的女儿”,可是残酷现实像皮鞭一样地抽打她。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如何生存下去,成了第一要务。她当然不会选择回去,但却委身于当初抗婚的对象王恩甲。这一选择,有王的虚情假意的欺骗成分,但也有萧红柔弱的一面。当然我们也不应该苛求一个20岁的女孩子如何有大的觉悟和把握。

毕竟她还遇到了萧军。在她身怀有孕被困旅馆的时候,萧军出现了,上演了一出英雄救美的故事,开启了美丽的爱情。于是,她全身心地投入到这场爱恋之中。他们一起创作,认识了鲁迅,进而在文坛崭露头角。本应该是志同道合,伉俪情深,在文坛留下更多佳话,可是萧军屡次背叛于她。她的心在哭泣,但她选择了沉默,最终分道扬镳。

和端木蕻良在一起,则是另一个问题的开始。她当然不爱端木蕻良,但是她需要被爱。可几次在关键时刻,端木丢下萧红离去,不由不为萧红哀叹,叹她识错了人。但是,在那个社会里,人们的思想意识里是不能接受萧红这样的人的。于是她把自己包裹起来,独自啜饮孤独

她没有了家乡,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朋友,始终游离于文艺圈的边缘。因此孤独寂寞的萧红对鲁迅先生的情感也就好理解了。因为鲁迅真是待她为青年朋友,呵护她,照顾她,让她找到了少年时爷爷疼爱自己的感觉。鲁迅先生的死,让她痛失精神的依靠,她再没有可以依靠的人了。

到此,写作成了她唯一的精神支柱,家乡呼兰河成了她创作的源泉,她写的都是底层社会的人和事。她完全以自身的感受去写,她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写小人物的愚昧和悲哀,用诗话的语言,叙述东北家乡风物,揭示社会现实。她的创作超越了阶级,占到了人性的高度,而艺术作品唯有真正关注人性这一永恒主题,才能发出恒久的光芒。

萧红一生追求自由,渴望幸福命运却没有眷顾她,31岁客死香港。她的死不是天妒英才,真真是人祸使之。她受尽了饥寒交迫、贫病交加、被爱所伤、被人遗弃、遭人冷眼等等人世间所有的苦。身体和精神的苦痛,合力剥夺了这个本应该是充满活力的东北女孩的健康,直至生命终结。

苦难造就英才。萧红短短的十余年创作生涯,为世间留下了这么多好作品。不消说是难能可贵的,且以《呼兰河传》《生死场》《马伯乐》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作品,可以称为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

萧红,一个美丽的女子,一个向往自由幸福的年轻生命,一个充满智慧灵光、感情细腻的女人。用她短暂的一生给了人们一个转瞬即逝的身影,也给了人们无限思索的空间。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