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善心

作者: 于兰2017年09月05日来源: 保定日报社情感散文

1949年我们家住在河南省焦作市天津胡同。那时父亲于东海已从部队文工团转业到焦作市实验京剧团担当主演,主攻老生。父亲性格豪爽、好结交朋友母亲关湘萍生长在一个豪门贵族,有着几十口人四世同堂的大家族,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学识渊博、知书达理、贤淑善良。和父亲成亲后,家里的人来物往,迎亲送友都是母亲一人操办,把家中打理得井井有条,我们一家人生活得非常和睦、幸福

这年夏季的一天下午,我们院子来了两个女乞丐,一脸憔悴,一听口音像北京人。父母觉得是老乡很亲切,马上请她们进屋,让座,沏茶倒水。原来她们是婆媳,老太太的儿子在煤矿工作,因病客死他乡。婆媳二人没了生活来源,又无糊口的本领,只好沿街乞讨,吃起了百家饭。

父母听后顿起恻隐之心,每遇到这种事父母总是一拍即合,毫不犹豫地决定让其儿媳每天来到我家,照看我妹妹。然后带饭给婆婆。就不要再受食不果腹和风霜之苦了。婆媳二人千恩万谢,吃完饭就回家了。

其实我妹妹那时才两个多月,母亲又是全职太太,根本用不着请保姆,这样做只是使她有尊严,让她们觉得不是白吃饭,而是自己劳动所得而已。

一直到了秋天,新中国成立了,父母觉得送她们回家的时机到了,于是买了两张去北京的火车票,把婆媳俩送上火车。临别时父亲又给了她们20万元(旧币),这时父母的心才算放了下来,觉得为他人做了一件好事而高兴。

在我们家,这种扶危济困的大小事经常发生。1952年父亲谢绝了新凤霞去北京饰演评剧《刘巧儿》剧中马专员的邀请,而为了盟兄王月楼——保定当时评剧界头牌的情谊来到了保定市评剧团,失去了进京回老家的机会。之后在1955年,剧团两位年轻演员因所谓的生活作风问题,双双被开除了。在那个年代这可是被人鄙视不可饶恕的错误,剧团的同事都像避瘟神一样躲得远远的。父亲看在眼里很是同情。于是请他二人在饭店吃了一顿践行饭,并送上20元,他们离开保定去石家庄,后来二人结婚生子,生活很美满。

我们姐弟就是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父母的行为举止、言谈话语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所以我们姐弟都有一颗扶助弱小善良的心。母亲的“做人要永远中送炭”的教诲我们一直牢记在心。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