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洋瓷碗

作者: 方雯2017年09月21日来源: 安康日报社情感散文

今天洗碗拾掇碗柜的时候,发现这只洋瓷碗。好久没注意它了,底部竟有米粒大小的一个小窟窿。家里的这只洋瓷碗终于还是破了。

这是一只浅绿色的洋瓷碗,和一般饭碗的口面一样大小,和其他洋瓷碗的造型也没有什么两样。唯一不同的是,我家里的这只洋瓷碗承载了几代人的生活,伴随我们走过了几十年的风雨沧桑。一只洋瓷碗,堪称我家传家宝。

打我能记事起,家里就有了这个洋瓷碗,听母亲说,那是父亲走上教书生涯的第一天,祖父送给父亲的礼物,取“铁饭碗”之意,祖父是希望父亲珍惜工作机会,这辈子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好养家糊口。在那个以瓦窑碗居多的年代,洋瓷碗以它的结实、耐用不怕摔烂而占尽风头。那时候的人家,家里有一两只洋瓷碗,无形中是家道富有的标志。家里的孩子,手捧洋瓷碗吃饭,在人面前有隐隐的得意之感。像我家的这只洋瓷碗,就曾经让邻居们眼馋。记得在一次村子里的一场满月酒过后,我家的这只洋瓷碗被借走就没有还回来。母亲那个着急啊,发动全家去挨家挨户找,未果。后来半年过后,在另一场邻居接媳妇的喜宴桌上,母亲终于发现了我家的那只洋瓷碗。母亲之所以这么有把握,是因为碗底有一个小红点,那是祖父在送给父亲时,用红漆点上去的,当时主要是图个吉利,红色代表喜庆红火,没想到后来到成了母亲确认这只碗的依据。是啊,母亲太熟悉那只碗了。

家里的这只洋瓷碗,就是传家宝。先是随父亲的工作调动而东奔西走四处奔波,后来父亲不再带着这只洋瓷碗,是因为他去了离家更远的地方教书,把碗留在母亲身边,隐隐中有着某种念想的成分在里面。这只洋瓷碗,也因此陪伴母亲度过了很长的一段光阴。

虽然家里有了父亲这个“铁饭碗”,但是由于嘴巴多,靠劳动挣工分分粮食,所以缺少粮食仍然是母亲十分煎熬的事情。特别是到了每年二三月间青黄不接的时候,我家闹饥荒那是常有的事。这个时候,借米借面,成了我家的常态。院子里能借的人家都借了,而且为了避免撞脸,母亲先派我们姊妹几个一一出动,最后实在不行母亲就亲自出门去借。拿出去借粮的工具,就是这只洋瓷碗。一来是因为洋瓷碗结实,就算我们小娃子不小心摔倒了,碗也会没事。二来,最重要的是,这只洋瓷碗的容量合适,拿升子去人家可能嫌大不肯借给,拿小碗又不够做账,母亲说的做账,我想大概就是不够一顿吃吧。当然,母亲还粮食的时候,绝不会亏待人家,哪怕自己吃亏。比如,借米或者面的时候,人家是用手掌轻轻抹平的,母亲在还人家的时候,一定是用手稍加用力去抹,而且还在上面堆个小山尖。我们人小不懂事,总是觉得这样很吃亏,母亲却总是笑盈盈地说:“好借好还,再借不难。”又说,人家在你难场的时候,接济你,这是多大的恩啊!也真是,在那样苦难的年月,家家都没有余粮,我们每次出门借粮还真是没有扑空,每次都满碗而归。也因此,院子村子里,凡是接济过我们米面的人家,都记住了我家这只洋瓷碗。它成全了我家有借有还的好名气。

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母亲用这只洋瓷碗蒸米饭。那时家里缺粮吃是一年到头都会发生的事情,所以母亲总是精打细算,统筹安排,以免吃了上顿没下顿。即使是粮食收获季节,母亲也不会铺张浪费,千万不要“有了一顿松,没了敲米桶”,是母亲教给我们最早的过日子的账算经。说实话,现在想来,那时候吃过的饱饭,莫过于每年挖红苕的时节了。几乎每天,母亲都要蒸上一大锅,大大小小的红苕都倒进一个锅里,从还没熟透我们就开始吃,先是挑红瓤的,个儿大的,看起来红彤彤的,最后也不挑了,有吃的就不错了。这个时候,你偶尔就看到锅的中间放上这只洋瓷碗,里面盛半碗米,添上约莫碗的四分之三的水,等到红苕蒸熟了,米饭也就熟了。这米饭不是母亲吃的,也不是我们吃的,享有这种特殊待遇的只有三种情况:父亲回家了,家里来客人了,我们家某个孩子生病了,比如我肚子疼又犯了。即使母亲生病了也不会享有这种待遇,她自己并不舍得吃。就这样,这只洋瓷碗在我家的锅灶里,经过了千锤百炼,越发的结实耐用了。

后来,哥哥上高中,这只洋瓷碗又陪伴哥哥度过了高中三年的时光,见证了哥哥刻苦勤奋的学习生涯。在学校大食堂前的空地上,一群寄宿学生围着搁在地上的大饭盆,没有菜盆,只有饭,无论是干饭,还是稀饭,人手一碗,哥哥手中那只洋瓷碗,盛满一个高中生每天两顿的生活快乐。尽管从来没有吃饱过,但洋瓷碗每天两次的亮相,让哥哥多少年还在怀念

轮到我用这只浅绿色洋瓷碗的时候,是我在安康师范学校上学。去饭堂抢饭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那是一群生龙活虎的后生妹子,都处于长身体的阶段,饥饿让男生女生都失掉了应有的矜持,“抢饭”这个词,至今都是我心中的最疼和最乐。大家成天感觉是饿的,特别是早上最后一节课,整个就是“人在教室,心在饭堂”。碗早就放在课桌抽屉里,下课铃一响,所有学生蜂拥般冲向饭堂。好几次途中,我的碗都被挤掉在地上,好在我的洋瓷碗很结实,捡起来继续“冲锋”。三年之中,我都怀着至今也说不清的感恩之心,小心地使用着父母留给我的这个铁饭碗。直到毕业后,我走上工作岗位,成了家,有了自己的生活,我始终小心地呵护着它,虽然越发陈旧,却也保持着它特有的美好的样子。

现在,父亲离开我们已有26个年头,母亲也于去年离我们而去。我也不再使用这只浅绿色的洋瓷碗,只是今天拾掇碗柜突然发现了它,拿出来准备洗一洗的时候,才看到碗底那个小窟窿。它是我所保留的不多的青春记忆的老物件。我端起这只洋瓷碗,凑近眼前,透过碗底那个小窟窿,我看见阳光,更多的风景,也看到逝去不远的贫困岁月

我把洋瓷碗细细地擦拭一遍,将它放到书房的书柜里,让它和那些书,那些工艺品一起,静静地陪伴我。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