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不去的乡愁

作者: 王海燕2017年09月21日来源: 安康日报社情感散文

每逢立春时节,山坡、沟渠、田垄上到处生长出密密实实的鱼腥草,熙熙攘攘,争相生长,仿佛隔了一个冬季,大家都来赶趟儿,细说冬季的悄悄话了。鱼腥草一直都有一个很土的名字:猪鼻孔,它的叶茎颜色是紫赤色,可能它的叶心形状与猪的鼻子有些接近吧。后来它拥有了几十种别致不同的名字:折耳根、狗心草、狗点耳、紫蕺菜、臭灵丹、鱼腥草等等。当然,鱼腥草不愧是最恰当不过的,因为它的味道独特,辛辣、寒凉,带有淡淡的鱼腥味。这些名字都洋溢着乡村的诙谐与温馨,十分接地气。

鱼腥草的名字最早是搜集在秦汉时期的《名医别录》里,它不仅是一种野菜,还具有清热解毒、消肿疗疮、健胃消食等很多种显著的药用功效。尽管在大自然中,它其貌不扬,但是生命力特别顽强,拔了还会继续生长,大片大片地蔓延在故乡的原野上,生生不息。也生机盎然地蔓延在我的心中,不管岁月如何变迁,依旧念念不忘。我家鱼腥草的吃法多以凉拌为主,先清洗干净泥土,去掉环节上的根须,浸入盐水中半个小时,捞起沥水,放入少量食盐。等入盐味后,再放入适量豆腐乳,来回搅拌,直到搅匀入味为止。将其端上餐桌,上一碗米饭,便是一道味道极美的下饭菜。

儿时,我对鱼腥草的奇异味道有些不适应,不太动筷子吃这道菜。可母亲对我说,这草叫折耳根,它是一味药,至今在家乡一直有“吃得折耳根,百病都能治”的说法。我对母亲这一说法将信将疑,查了些资料,才释然。明代龚廷贤著《药性歌括四百味》:蕺菜微寒,肺痈宜服,熏洗痔疮,消肿解毒。中医认为其味辛、性寒凉,能清热解毒、排痈疗疮、利尿除湿、健胃消食。现代实验研究表明,鱼腥草含有丰富的黄酮成分,能保持血管柔软,可防治因动脉硬化引起的高血压、冠心病等。坚持喝鱼腥草花茶还能治风湿性关节肿痛、过敏性鼻炎等。

现在想想,鱼腥草不仅是一味药,还是一道美味佳肴,更是我挥之不去的乡愁。

春天,母亲用豆腐乳凉拌鱼腥草给我们吃;冬天,母亲用鱼腥草的根炖肉汤让我们喝。于是,在我家的餐桌上,总离不开鱼腥草这道味儿。久而久之,越吃越觉得喷香,越吃越离不开了。今年开春以来,母亲发现我吃鱼腥草的“功力”日益深厚,经常出现“光盘行动”的好结局,便想方设法为我做这道味,做出了她最理想的味儿,也打开了我久违的好食欲。看着我吃得香,母亲高兴了。

最早吃鱼腥草的应该是勾践了,早在两千四五百年前,江浙一带就有很多人开始吃起了鱼腥草。鱼腥草在历史上颇有名气,就是因为它与“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越王勾践有一段不解之缘。相传当年越王勾践做了吴王的俘虏,卧薪尝胆,发誓一定要使越国强大起来。但回国的第一年就碰上了罕见的荒年,憋着一肚子郁火、天天暗中咬牙 切齿的勾践,带领臣民满山遍野寻找着可以果腹的东西。鱼腥草,便是他们渡过难关的救命野菜代表。那时,我想,所有越国人的拳头一定握得紧紧的,连那些小屁孩都几乎能把鱼腥草捏出汁来。

勾践是率领国人复了仇,并为越国留下了那么一种极其宝贵的不屈不挠的精神——至今绍兴还被人称为“报仇恨之乡”。这与鱼腥草的功劳是密不可分的。据说鱼腥草的别名“蕺菜”,就是当初“饥菜”的文雅叫法。现在绍兴还有蕺山,便是当年勾践君臣采食蕺菜——鱼腥草的别名的地方。

大宾馆里也好,小餐馆也好,在做鱼腥草时,总喜欢添加一些调料,如醋、盐、糖,讲究些的还要加上些香油、蒜末、辣椒、醋等调料。我在想,当年那盘摆在勾践君臣面前的鱼腥草,应该是没有添加任何调味的。

在生命的旅途中行走了二十多年,不停地走着,一些事,一些人,总有些会窖藏在记忆的深处,每当触景后翻出就会有无边无际的温暖!或许,让我记起的并不是鱼腥草这一植物本身,而是那些永远回不来的时光,是那一抹深深缱绻的乡愁。因为在每一个寻常的日子里,在一盘豆腐乳拌鱼腥草的光阴中,都有值得我珍藏的美好回忆。那些与鱼腥草有关的时光正轻轻地在我心中流淌,总是在我回首的刹那,一片璀璨。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