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水匠阿昌

作者: 宁江炳2017年12月08日来源: 四川经济日报短篇散文

我的族兄阿昌和他的三个弟弟都是十里八村响当当的泥水匠。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家新盖砖头房,请的就是阿昌兄弟几人砌砖。他告诉我,泥水匠同木匠、石匠等工匠一样,也奉鲁班为祖师。这从他们所用的木尺就能看出他们是哪一行的。石匠用的是二尺杆,木匠用的是三尺杆,泥水匠用的是五尺杆。据说他们跟鲁班当学徒时,就形成了泥水匠是“头”的风俗。传说,鲁班带着大徒弟石匠张大,二徒弟木匠陈齐,三徒弟泥水匠李春,一夜之间,架起有名的赵州桥。说到这里,阿昌喘了口气说,实际上赵州桥是隋朝著名工匠李春所建。

确实是这样。我见过工匠们无论是上工、收工,吃点心、吃饭,还是中间歇息等,其他工匠及供作的小工等,都得听瓦匠当“头”的。当然,能当头的一般都是瓦匠泥水匠中技术最高的。

盖砖头房首先是挖墙基,接着是抖地梁,砌砖,抖楼板。砌墙最关键的是把好墙角关。为了保证墙的质量,阿昌四兄弟一人把守一个墙角。

看阿昌砌砖墙是一种享受。他砌墙从不吊线,只见他把泥浆一摊,用瓦刀抹平,然后一手拿砖头,一手握瓦刀,左边一下,右边一下,抹上泥浆,再把砖向空中抛个圈,不偏不倚地按在抹平的泥浆上。他抓一块,砌一块,一块接一块,动作很麻利。当他垒得起劲时,舞动的一块块青砖,仿佛是魔术师手中飘舞的一块块青手帕,让人眼花缭乱。

他们砌砖砌得很快,才大半个中午,墙就砌到十层砖,其他三面墙也垒到八层砖或九层砖。当墙砌到一米多高时,泥水匠站在地上够不着了,我母亲就到邻居家借来几条大板凳。他们站在板凳上砌墙。当墙头砌到一米半时,只好用几根杉木搁在墙头上作脚手架。墙很快就垒得严丝合缝了。接着就请木工钉模板,之后,就是放钢材抖板板。他们抖楼板用上了搅拌机、震动机,这些机器都是阿昌自己添置的。

楼板抖好了,房子就有模样了,接着粉墙。我在房前挖一个坑,将挖来的黄土倒入坑中,撒上浸湿的旧报纸,掺一些石灰一起搅拌,使泥巴变黏糊,再用桶装上挑给泥水匠们粉墙。我看见阿昌唰地一下,将泥浆抹在墙上,泥浆不掉,又唰唰来回两下,泥浆在墙上平整铺开;再抹两下,泥浆光滑如镜,在阳光的照射下,墙壁上显出泥土的黄亮,像灿灿金色。待土层干了,再粉石灰。那时乡下人盖房不做水泥漆。石灰墙虽然没有水泥漆墙那样光滑亮丽,但墙体厚,看上去也很顺眼。

房子盖好后,还要砌灶。我家的灶有大锅、小锅。原来的烧柴锅都很费柴。阿昌经过长期摸索,发明了一种铁门灶,用起来方便、省柴,村里人称之为节柴灶。

后来,随着新村建设掀起高潮,阿昌几兄弟不再满足于做点工,而是拉起了一个兄弟建筑队,到处揽工程,特别是乡政府大楼盖成了样版,他的兄弟建筑队更是名声大振,发展迅速,还和外面的建筑公司搞起了联营,这是后话。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