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泽断想

作者: 孟祥海2018年02月10日来源: 潮州日报短篇散文

作家刘墉曾写到:“我最早能深深体会的一个课文中的词,就是‘手泽犹存’,当我在学校读到之后,赶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把父亲用过的东西翻过来、翻过去,对着灯光照,希望发现父亲的指纹和汗渍。”或许缘于9岁丧父之故,一读到这个词,刘墉才如此迫不及待地去寻找父亲的“手泽”。

手泽,即手汗,特指先人或前辈的遗墨、遗物等。手泽,贮存着一个人的信息,传递某种能量。

宋代文人苏轼曾讲过一件事,说一个人在船上惊了风浪,得了狂疾,最后刮舵把手上的木屑服下,据说上面有老舵工的手泽,服之即愈。这个故事真假暂且不说,听上去也有些不靠谱,但至少说明古人是很注重“手泽”中储存的能量。苏轼更是对“手泽”情有独钟,他建立了自己的“手泽囊”,把生活中随感随手写下,写完就扔在囊中。短则只言片语,多则几百上千言,日积月累,遂成《东坡志林》一书,此书当时亦名《东坡手泽》;黄庭坚说,“……往尝于东坡见手泽二囊,中有似柳公权、褚遂良者数纸,绝胜平时所作徐浩体字。”可见,苏轼的“手泽囊”大概是专门装手稿草稿之类的袋子。

缘于此,我对“手泽”也特别感兴趣,不管是手稿还是实物,总觉得只要经前人使用或者摩挲过,里面都会或多或少蕴藏着一种能量,总会给人以庄重敬畏之感。比如家里有块祖传的淄石砚台,是爷爷小时候用过的,在伴随了父亲半个多世纪后,又传给了我。每次用来写字,每每想到这普通的砚台上留有祖辈父辈的手泽,我就格外地虔诚认真,不为别的,就是为了延续家族一缕文脉……如今,我对自己读过的书,用的文房用品,紫砂壶等,也都格外珍惜,总期望留更多的“手泽”于其上……

手泽,是一种信息传递,更是一种文化传承。有时候我想:在一切速成生活瞬息万变的网络信息时代,我们还能为后人留下多少蕴含我们“手泽”的东西呢?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