滈水河畔

作者: 徐祯霞2018年03月23日来源: 商洛日报名家散文

来到常宁宫,正是人间四月天,桃红柳绿,莺歌燕舞,紫藤和樱花开得正妙。说到常宁宫,不陌生,却是第一次来。

公交车323路直达常宁宫,我抵达时,下午三点多,已有与会人员到达,这儿有三处住宿区,终南人家、惠宾楼和滈水别居,我便被安排在滈水别居,房号809。

此次来常宁宫是参加中国作协会员陕西区域培训班学习,我们商洛的11个中国作协会员均被安排在滈水别居,男士一人一间窑洞,因为只有我和陈敏两个女士,我们俩人便被安排在了一间窑洞里。

这是一排老式的窑洞,古朴、幽深,古木参天,绿婆娑。一条长长的步道一直向里延伸,似乎看不到头,但拐过山嘴,一排窑洞扑面而来,长长的一排,一直延伸到我的视线所不能及的地方。窑洞用灰色的老砖砌就,窑洞门前的花墙也用灰色的老砖砌就,一色的古朴,一色的老旧,一色的跨越时光的凝重与沧桑。

虽是老式的窑洞,却有明显的人工雕琢的痕迹,各个门前有花草,有小树,一串五个连在一起红艳的灯笼,恰似傍晚时光的一抹鲜红的晚霞,瞬时擦亮暗淡的天空,令人精神为之一振,对于这样的环境,我是喜欢的,很适合我这种心境淡泊的人,当然也很适合人的内心沉淀和思考,花墙外各类古木古树,郁郁葱葱,有槐树、有柏树、有松树,还有桑树和构树,高低错落,相映成趣,走在路上,不时还有片片榆钱从空中飘落,点缀着洁净的路面,予人以无尽的闲趣。

时间尚早,便与同室的陈敏相约而出,一路踱步,至侧门进,据说,这是蒋介石的行宫,也是柳青写《创业史》的地方,而且还是唐王李世民母亲窦太后遇险的地方,这常宁宫还真是一个不寻常的地方。深院之下,一条滈水顺流而过,雨后,河水略有浑浊,却不紧不慢,不缓不急,徐徐而行,让人感觉到时光的平静和悠远,河流两旁,是葱绿的柳树和杨树,将一条大河掩映其间,这条顺山流过的河,便是滈水河,院的尽头,有一小门,门外是石径,直通山下,至滈水河旁,这条路想必是一条备用之路,供脱险之用。

在关中大地,向来是少水的,有水之处,必视为宝地,而此处,倚山临河,便是一个稀罕之地,其稀罕之处,在于有水涵养,而一条滈河,便让此处与别处不同,成为众多历史故事和传说的生发地,立于院中,见古木新枝,不禁思绪飘浮。

想当年,窦太后来此郊游,遭遇劫匪,危急之中,忽见一洞,遂潜于洞中躲匪,眼见劫匪追至,万分危险之下,一巨石天外飞来,砸于洞前,将即将尾随入洞的劫匪砸死,其它劫匪大惊,无人再敢靠前,恰逢此时,秦琼和尉迟敬德赶至,窦太后得以救护,化险为夷,留下了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此事,真耶,虚耶,我们无从考证,但传递出的信息就是好人会有好报,坏人天道不容,坏事做多了,必遭厉惩,老天爷亦不会饶恕,在唐王宫之外,有这样一个皇家别苑,想必确实是有来历的,并非空穴来风。文友说,嘿,这里真有一块石头,我沿她所指方向一看,果然,有一巨石,上面用红漆写下了这段传说,为感念皇母险中获救,李世民在此修建了“西寺神佛庙”,并赐名“常宁宫”,意为常保平安吉祥之意。

蒋介石为了赢取江山,相中了常宁宫,以此作为他的西北行宫,来保他的江山万古平安,可他却忽略了一点,得道者得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蒋介石固然雄心万丈,可他一味地争权夺地,不顾百姓死活,遂失道,失人心,最终怨声载道,成了人民大众推翻的对象,他的强权与百万雄师,没有为他赢得江山,在人民的愤怒声中,节节败北,可见,世间的许多事要遵循一个道,遵循天理道理法理事理,并非单方面的以个人的意愿可为的,一个人纵然有才,有能力,但不要忘记该有一颗博爱公义之心,唯有肩挑大任,勇于担当,才能成大事,成大气候,如果只是一味地贪恋个人的荣华富贵的,必不能长久,必会为世人所遗弃和唾弃。

柳青,是又一个走进常宁宫的人。柳青,原名刘蕴华,陕北吴堡县人,曾为《中国青年报》副刊主编,原长安县县委副书记。蒋介石寓此是为保万世太平,而柳青寓此,却是为了远离喧嚣,寻求一块僻静之地。作为作家兼官员双重身份的柳青,他抛下官,抛下名,抛下世俗中一切的荣耀与利益,只为自己热爱的文学,他要在此不被打扰,安静写作,写出能够表现表达当下时代的文学作品,试问,在我们当中,在这世间,有几人可以做到这样的淡泊名利,有几人可以做到这样的超凡脱俗?可正是因为他的不计名利,因为他的无欲无求,令他最终成了真正的赢家,他用对这个国家厚重的爱和对于人民博大的情写出了沉甸甸的《创业史》,从而名震文坛,成了陕西文学乃至中国文学的一代巨人,一个令人们永远瞩目的精神高地。

生活永远都是公平的。踏踏实实做事的人,必有大成功,而投机取巧戏弄人民者,终究会被自己戏弄。自古至今,留于青史者,都是有大情大爱家国情怀之人,大道,方能行远。

一条滈水河,从古流到今,从大唐朝流到现在,它流过了岁月,流走了时光,留下了一个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留下了一部沉甸甸的巨著,蒋介石的行宫壁垒重重,最终他的江山却也未能固若金汤,柳青以一个农民的形象存在,却成了陕西文学的教父,借古是为了鉴今,思索过去,审视现在,我们究竟该怎样做人,究竟该怎样做事?值得我们深深地思考。

会毕,去了柳青的墓地,采上一束春日芬芳的鲜花,捧于墓前,深深地鞠了三个躬,送上了一个文学后辈深深的敬意!

百花争妍春尚好,又见柳色青青时。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