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和平读后感

2016年03月02日读后感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范文一

手捧一本《战争与和平》,仿佛置身于那个硝烟弥漫的时代。以往总是崇敬拿破仑的勇敢和智慧,从未想到从俄国的角度去看这一段历史是如此不同。托尔斯泰以其深刻细致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宏大壮阔而又生动逼真的历史画卷。我从中看到了战争的残酷,也看到了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探索。其中安德烈的形象最让我印象深刻。

安德烈一出场就是一个看似随和而又傲慢、冷漠的年轻公爵形象。他厌倦上流社会的虚伪、无聊,不愿意被这种生活所束缚,因此他积极参军作战,期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功成名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然而他却看到了战争的残酷和统治集团的虚伪、无能,当他死里逃生回到家中又眼睁睁看着妻子难产死去。这一系列的打击使他灰心丧气,使他感到了生命的虚无。曾经渴望建功立业的他隐居农村,只想独善其身。在皮埃尔的热情劝说下,他渐渐振作起来,在自己的领地上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并取得了成功,但他仍然决定自己“应该平静而安稳地度过后半生”。直到遇见美丽的少女娜塔莎,娜塔莎的美丽和无忧无虑激起了安德烈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于是他再次走进了彼得堡的喧嚣之中,加入了当时俄国的社会改革热潮。他赢得了娜塔莎的爱情,然而两人订婚后,娜塔莎的背叛又让安德烈落入了生活的低谷。战争再度兴起,安德烈身负重伤,最终在娜塔莎的看护下死去。

安德烈一生都在追寻着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价值。在起起落落中,他苦苦思索,寻求着一种超脱世俗生活的价值所在。安德烈的思索也启发我们读者的思索: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人应该怎样生活?这样的问题我想每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人都应该曾经想过,也很可能像安德烈一样经过了一个反反复复、时而兴奋、时而落寞的痛苦的内心挣扎过程,甚至很可能到现在都没有找到能够真正说服自己的明确答案。我想,这个我们苦苦追寻的、左右我们的生活态度的东西就是我们常说的人生哲学吧。每个人的人生哲学都不尽相同,然而每个人追求人生意义的过程却颇为相似。是也?非也?哪里有衡量的标尺呢?

千百年前,屈子立于汨罗江畔叹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直到现在每个人都还是一出生就在不断追寻,并且在这个追寻过程中成长、老去、直至死亡。或许,生活的意义、生命的价值就在于这如同夸父追日一般永不停歇的追寻吧!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然而人类怎能停止思考呢?虽然奥斯特洛茨战场上高远的天空依然飘浮着宁静、镇定的白云,老榕树依然岁岁枯荣,安德烈的心灵历程却不会停止。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范文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那句“幸福不表现为造成别人哪怕是极小的一点痛苦,而表现为直接促成别人的快乐和幸福。照我看来,它在这一方面可以最为简明的表达为:幸福在于勿恶、宽恕和热爱他人。”一直是我的座右铭。

寒假里在办公室领导的号召下,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读了托尔斯泰的又一巨着《战争与和平》。

《战争与和平》是一部以十九世纪初俄法战争为背景的宏篇巨着。这本书犹如一面镜子,把当时的俄罗斯社会的一切矛盾和巨大社会变动描写得淋漓尽致。

《战争与和平》以保尔康斯基、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华西里四大贵族家庭在战争与和平年代里的生活为情节线索,生动地展现了1805年至1820年间,俄奥联军同法军在奥斯特里茨的会战、法军入侵俄国、莫斯科大火、拿破仑军队溃退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表现了战士们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歌颂了俄国人同仇敌忾精神和人民力量的伟大胜利。场面壮观,结构清晰,具有强烈时代感。

在读这部作品前,整个俄法战争的结果我早已从其他历史文献中获知,最后是俄罗斯沙皇彻底击败了法国皇帝拿破仑,并将他流放;但是,在此前多年的战事中,沙俄却几乎一直处于劣势,就连自己深居欧洲内陆的国都也一度被迫让给了对方。要不是依仗着幅员的辽阔和人口的众多,以及人民空前高涨的保家卫国之情,沙皇或许早就沦为拿破化的附庸了。

第一部的开头,写的是安娜·帕夫洛夫娜·舍列尔家举行晚会的事。安娜·舍列尔是皇宫的宫女、太后的宠臣,到会的嘉宾自然少不了圣彼德堡的达官显贵们。表面看上,晚会热烈欢快,宾客轻松自然。然而,不论是主人还是客人,对于他们中的一些人来说,参加晚会并不是最终的目的。在灯火辉煌的客厅里,正与安娜·帕夫洛夫娜独自闲谈的瓦西里公爵,是今晚的第一位客人。他谈着些琐事,很突然又很自然地将话题转到了儿子职位的事上来。但不走运,他儿子的竞争对手是皇太后的妹妹推荐的,而她的地盘显然是安娜所不能及的。况且,安娜是否觉得为公爵出力合算,也不得而知。这件事总算是告吹。事没办成,当倒霉的瓦西里公爵正准备离开时,一位刚才还沉默不语、形似羸弱的老太太——安娜·米哈依洛夫娜突然跳了起来,追着这位朝迁重臣陪着笑,哀求他将自己的独生子鲍里斯送入军中。或许是对这个老妇人怜悯之心,或许是想摆脱她无休止的纠缠,或许是觉得留住这个老公爵夫人的关系,今后还有用处。公爵最后勉强答应了她的要求。这个短短的晚会,其实就是一场权力的交易所。经过双方的讨价还价、权衡利弊,一批又一批贵族家的公子平步青云,直接进入了政界和军界的高层。就连没落贵族的儿子也能在近卫队里当个准尉,更不用说那些“在职”贵族了。无需严格考核,地位就是官位,这在沙俄似乎已是不成文的规定。然而,这些贵族子弟的学识和能力又究竟如何呢?拿瓦西里公爵的儿子阿纳托利,库拉金来说,他整日酗酒赌博、无所事事,是一个极为标准的纨绔子弟。更谈不上有多少外交知识和能力了。而如果不是因为他对手的后台更硬,他现在八成已坐到沙俄最重要的驻外机构——维也纳大使馆一等秘书的办公室里了。以此类推,在这种不合理的选择制度下,沙俄宠大的国家机器内,不知已寄生了多少既平庸无能而又贪图享乐的纨绔子弟。在军队中,这个问题同样严重。正如瓦西里公爵所说:“库图佐夫被任命为总司令后……全莫斯科的太太夫人们都要把她们的孩子送来当副官。”显耀的职位尚可能如此安排,一般点儿的职位就更不用说了。沙俄军官的整体素质,由此可见一斑!试问:在千钧一发的时刻,有多少人能挺身而出,勇挑重担;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又有多少人能身先士卒,力挽狂澜?而反观沙俄的劲敌法国,经历了大革命的锤炼和洗礼,一大批能够“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指挥人才脱颖而出,他们忠诚于国家、忠诚于民族,与士卒同甘共苦、与统帅同心向德。更重要的是,他们拥有一位人类历史上屈指可数的伟大征服者——拿破伦?波拿巴。

说到这里,不禁使我联想起了发生在几十年后的中英鸦片战争。1840年战争一起,四千英国的“东方远征军”骁勇善战,避实就虚,很快就打到了天津塘沽梅河口,直接威胁北京。英国的步步进逼,触动了道光皇帝聊以自慰的“天朝皇威”。于是,他下诏宣战,并接连派了两位“皇侄”率军往抗敌。然而,这两个最“正统”的贵族是否为皇帝重振了“天朝”国威呢?先去的“靖逆将军”奕山倒是颇为勇武,一去就派兵夜袭英舰,结果由于策略失当而一败涂地。最后,竟落得个缒人下城,向英军投降的可悲下场。美其名曰的“扬威将军”奕经就更窝囊了。浙江沿海战事吃紧,他却在深居内地的苏州安营扎寨,整天围着火炉饮酒作乐。后来,又迷信所谓“关帝箴言”,偏要在寅年寅月寅日寅时出战(寅为虎、虎能克羊(洋)),结果导致清军三战三败,不仅未收复失地,就连长江口也因此完全处于英军的控制之下,这几场接连的失败,直接导致了中英《南京条约》的被迫签定,中国从此开始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而这一切可以肯定地说,与那两个贪图享乐、贪生怕死的“贵族将领”的拙劣指挥是有密切关系的。战争,是强者的竞赛。我国古代的伟大军事家孙武曾在他的《孙子兵法?计篇》中谈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时。吾以此知胜负矣。”然而其后四点,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将孰有能”。可见,将领的素质对战争胜负的重要决定作用。而在沙俄这样极不合理的军队选拔制度下,大批甚至对军事一无所知的纨绔子弟充任了各级指挥官。这对俄罗斯军队的整体实力不能不说是一个相当大的影响:如果这种现象一直得不到改善,那么,后果就正如苏询在《六国论》中所说,由于自身内部的弊端,“不战则强弱胜负已判矣”。

不仅是权利的斗争,这部小说令人感触最深的还要数小说本身的文学魅力。其中最典型的应该算是小说的人物刻画:鲜明而富有个性。如安得烈性格内向,意志坚定,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彼埃尔心直口快,易动感情,缺少实际活动能力,更侧重于道德理想的追求;女主人公娜塔莎则是个情感丰富,生机勃勃,热爱大自然,接近人民,具有民族气质的女人。他们在保卫祖国的战争中得到了锻炼和成长,这几个主要人物形象都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而以库拉金为代表的宫廷贵族的贪婪、虚伪和堕落的个性,也被赤裸裸地刻画出来,并进行了无情的鞭笞。

《战争与和平》中有很多句子和段落非常有意义,它们能给人以启迪,让我们明白许多道理,也值得我们深思。安德莱公爵的妹妹玛丽亚写给她的朋友尤丽的信中说道:“基督徒的爱,对于别人的爱,对于仇敌的爱,比起一个青年的美丽的眼睛在像您这样诗意的多情的少女心中所能引起的情感,更有价值,更甜蜜,更美丽。”“假使每个人只为他自己的信念去打仗,就没有战争了。”

如迷惘的托氏、悲天悯人的雨果、热情澎湃的罗曼?罗兰等。 尼考拉?罗斯托夫转过身来,好象在找寻什么,他望着远处,望着多瑙河的水,望着天和太阳,天是多么美丽、多么蔚蓝、宁静而遥远啊!夕阳是多么明亮而壮丽啊!而遥远的多瑙河里的水闪灼得多么亲切而灿烂啊!更美丽的是多瑙河那边遥远的蓝色的山峦,修道院,神密的峡谷,顶上弥漫着烟雾的松林……那里又宁静又幸福……“只要我能在那里,我便什么,什么也不需要了,什么也不需要了,”罗斯托夫想。“只在我的心中和这个太阳光下有那么多幸福,而这里……呻吟,痛苦,恐怖,和这种不可知,这种匆忙……他们又在这里喊叫了,又都向回跑了,我要和他们一阵跑,它,死亡,就在这里,在我头上,在我周围……俄顷之间——我便永远看不见这个太阳,这个河水,这个峡谷了!……” 生命、生活,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被人感觉出它的美好的,在平时往往被人忽略的内涵。其实生命的真正意义在于能够自由地享受阳光,森林,山峦,草地,河流,在于平平常常的满足。其它则是无关紧要的。在他头上,除了天,崇高的天,虽不明朗,然而是高不可测的,有灰云静静地移动着的天,没有别的了。“多么静穆、安宁、严肃呵,完全不像我那样地跑,”安德莱公爵想,“不像我们那样地奔跑、喊叫、斗争;互相争夺炮帚,——云在这个崇高无极的天空移动着,完全不像我们那样的哦。为什么我从前没有看过这崇高的天?我终于发现了它,我是多么幸福啊。是的,除了这个无极的天,一切都是空虚的,一切都是欺骗。除了天,什么,什么都没有了。但甚至天也是没有的,除了静穆与安宁,什么也没有。谢谢上帝!……”这种体验并非仅仅是看破红尘,而是对一种永恒的礼赞。对一种宁静,安详,辽远的憧憬。是对幸福的终极定义。庄严、蔚蓝色的、宁静而悠远的天空,超脱于人类所有痛苦、欢乐之上的永恒和安宁。

“一个人为他自己有意识地生活着,但他是全人类达到的历史目的的一种无意识的工具。人所做出的行为是无法挽回的,一个人的行为和别人的无数行为同时产生,便有了历史的意义。一个人在社会的阶梯上站得越高,和他有关系的人越多,他对于别人的权力越大,他在每个行为的命定性和必然性就越明显。……帝王——是历史的奴隶。”这是多么深刻的历史性分析啊。我们每个人都是历史洪流里的一滴水,成千上万,汇成铿锵的节奏,接踵的浪花,雪白的泡沫。

安德莱·保尔康斯基和彼埃尔·别素号夫这两个人是托尔斯泰倾注心血,刻意刻画的两个光彩夺目的,非常有头脑的人物,他们二人在书中的大段的独白和丰富的内心思考及反省,给予了这部着作以伟大和耀眼的光环,给予这部着作以深邃的思想性,使它成了不是单纯的小说,而是一部思想巨作的人类精神财富。我最喜爱看的正是这些大段的独白和思索,它们使我的精神变得前所未有的充实,使我的思想不再受人影响和制约。

有趣的是,彼埃尔的思想并不一定比安德莱肤浅,但他却永远是个思想者,不善于付诸于行动。使我不由地想起了那些流亡在巴黎的经常在小酒馆和咖啡馆高谈革命的革命者。安德莱却不同,托尔斯泰以后在他自己的庄园所实施的改革其实就是安德莱的写照。只有他们俩人才谈得拢,其它的贵族则均是矫揉造作,华而不实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势利小人。托尔斯泰的思想远远超越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他反对封建制度,但也怀疑新兴的资产阶级的先进思想和制度,我以前对他这种“晦涩”的思想有些不以为然,可随着阅历的增加和对当代世界的发展的观察了解及思索,现在仔细想想,他的思想和观点真是太有远见,太深刻了,他不但看到了濒死之躯的腐朽,也看到了只有深邃的人才能看到的那时还是新生婴儿的瑕疵。

着名作家屠格涅夫称这部小说为“更加直接和更加准确地了解俄罗斯人民的性格和气质以及整个俄国生活”,读它“胜过读几百部有关民族学和历史学的着作”。作者巧妙地将战争与爱情结合起来,以细腻的笔触塑造了众多丰满生动的人物形象。

品读《战争与和平》,感受托尔斯泰,感受那份永恒。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