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情聚母校

作者: 胡本思2017年11月01日来源: 郴州日报情感文章

5月21日接到尹晓娥同学的电话:“我们63班于本月26日在耒阳师范聚会,活动时间26日至28日。”

走出校门40年后,骤闻曾同窗两载的同学将聚于母校,让我兴奋得一宿没睡好。许许多多已经模糊的记忆开始鲜活起来。开学那天,我是晚上到的学校。将行李放到寝室后发现,床架上没有床板,还得自己去找,情绪一下子就低落了下来。开学两三周了,心里总是闷闷不乐。学校破破烂烂,路面坑坑洼洼,食堂伙食没油水,红薯粉皮、萝卜,几乎餐餐如此。住的是大寝室,刚躺下不久,臭虫成群结队地来骚扰,让你整晚都睡不好觉。那时心里老是埋怨自己走错了门,班主任老师察觉到我没有安下心来,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人家想来都没有机会,你来了就意味着你吃上了“国家粮”,以后每月有工资领,现在虽然苦些,但忍一忍就过去了……

第二个学期,学校进行了文理分科,我被调整到数学63班。那时,我国还未恢复高考,我们这批学生只是经过数学、语文两科考试就被录取了,属于“工农兵学员”,这是特殊时代的产物。除了年龄悬殊外,文化基础也参差不齐。我们进校的第一年是以政治学习为主,第二年大气候开始变化,特别是下半年“四人帮”垮台了,学校工作开始以教学为中心。我也开始努力学习,每次考试成绩均在90分以上。毕业后,我被安排到偏远山区的资兴滁口中学。教学之余,我表现出了异于常人的努力,阅读了大量的教学资料,做了大量的习题,因此上起课来游刃有余。同时,对老师这一职业的认识也有了根本转变,1977年11月17日《湖南日报》发表了我的“豆腐块”:《当老师要有光荣感和责任感》。现回想起来,我要感谢母校老师的教诲。

5月26日我起了个大早,经过3个多小时的颠簸于中午前到达了耒阳汽车站。出站后,真有些分不清东南西北。40多年前,这里仅是一座县邑小城,那些石板铺就的街街巷巷,宽不过八、九步,长不过二、三箭。如今,古旧的街巷被加宽取直,换成了水泥路面,密如蛛网的长街大道看不到头,街道两侧高楼林立,越来越像大都市了。读师范时,曾经和同学上街常吃米豆腐的店子再也找不着了。经过不断打听,我们找到了耒阳市委党校,这是为同学们聚会安排住宿的地方。筹备小组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辛努力,终于把离别40周年分散在祖国各地的同学联系在一起了。36位同学从四面八方赶来了。40年的酸甜苦辣说不完道不尽,许多同学见面时相拥而泣,此时此刻无法用言语表达彼此的心情,因为毕竟分别太久,思念太深。当年20多岁的帅小伙、靓姑娘,如今都已年过花甲。

第二天,我们步行到了母校——耒阳师范。我的目光在搜索着,我的大脑在回忆读书时的教室、宿舍、礼堂、运动场……然而一切都变了,母校变得年轻亮丽了。同学们在现任副校长何继明、当年的班主任刘功条老师的引领下,缓慢地在柏油沥青路面上游走着,仿佛置身于鸟语花香、绿成荫的花园里。读书时一排排低矮灰暗的土砖房早已被气势雄伟、设施一流的现代化教学大楼、科技实验大楼、办公大楼、图书馆所淹没。参观结束后,母校还专门为我们召开了报告座谈会,曾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的陈凤英和省优秀教师的何德胜等同学先后在会上发了言。下午,年过古稀的刘功条老师兴致勃勃地与大家一起游览了耒阳地标性建筑——蔡伦广场和顺湖公园。晚间,我们在党校设宴招待学校领导和老师。席间,师生情谊浓浓,频频举杯,真是“杯中斟满师生情,话里携带无限意”。晚宴过后又是一夜难眠。同学聚在一起欢歌笑语不断,仿佛回到了青春岁月。聚会的三天,还有一件感人的事:住耒阳街上的李万香同学早些年家里发生变故,她本人患脑中风,为了让她参加这次聚会,王冬莲和张凤英同学每天搀扶着她,同学们还为她捐了款。

三天的短暂聚会,我心中忽而涌动一种曲终人散之后的落寞。为了40年魂牵梦绕的同学情谊,我们重聚在一起。遗憾的是有6位同学英年早逝,还有6位同学因身体等原因缺席了这次聚会。

母校再见啦!老师再见啦!同学们再见啦!愿过去的那段师生之情、同学之情犹如一坛老酒,年深月久愈发芳醇。我由衷地感慨:做老师真好!我真庆幸自己当了一辈子老师。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