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节日

2012年11月27日亲情文章

父亲节到了,想着给父亲过个“洋节”。

早早地我便给刚退休的父亲打电话,让老两口来北京散散心。开始时父亲一直说北京热、人多,怕麻烦,找各种理由拒绝,我使出浑身解数跟他说我如何想念他,最后父亲说:“我们过去可以,但有个条件,不许接我们,不许乱花钱,不许耽误工作。”这是父亲从事党务工作30年形成的习惯,经常给我“约法三章”,或者“规划人生”,一直到大学,他都会嘱咐我不要忘记假期学习,不要打乱生物钟,记得时常去长辈家看看。我想,此次他来,也已经是拟定好了短期计划了吧?

父亲经常说:“要有原则。”他的原则是什么?不能因为家里事耽误了孩子的工作,不能因为他来北京就乱买东西乱花钱,不能去外面饭馆吃大餐……小时候一直任性地认为父亲对自个儿太抠,对外人太大方,长大后才理解,父辈们过过吃糠咽菜的苦日子,干过拉土推车的体力活儿,经历过什么都没有的三年自然灾害期,他们的“会过日子”,是从老一辈传承下来的节俭,他们的大方,是山东人自古以来形成的热情、好客、实在的性格。

山东人重“情”,为人父母,纵有千般牵挂,却不会表达;山东人重“孝”,“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当我在站台看到父亲提着大兜小兜下车时,我就知道他这一路没少受累。打开一看,山东的特产,家乡的酒,在家包的饺子,还给我打包了几件衣服,那是我毕业时压箱底的衣服,不知道父亲是怎么翻出来的。离家工作,无法经常陪在父母身边,反倒还让父亲为我的生活操心,就像小时候睡不着觉总要父亲陪在身边方才塌心。父亲搞了一辈子政治,我们便在车上闲聊起家乡发展,聊到北京精神,他仍能脱口而出“爱国、创新、包容、厚德”。退休后的父亲给农民工上课,我开始问他给学生上课的感受,他立刻把嗓门提高:“很享受。他们都爱听我的课,别的班的学生有时候还会来我们教室听我讲课哩!”说话时他高兴地像个孩子般挥动着手臂,指点着“江山”。我深知在这炎热的夏天,一节课上下来体能消耗有多大,可是他热爱这份工作,那是一种由心底油然而生的情愫,是年轻时想做却未能实现的梦想的延续,因为喜爱,所以充满激情。

周末还没带着父亲好好转一转北京城,他就急着要走,说不能让我在工作日牵心。刚把他送上卧铺车厢他就让我回去,站在站台看着车内的父亲坐在卧铺旁的座位上点手机键盘,我知道他在跟我发短信,肯定在嘱咐我注意防暑,注意身体,好好工作。他的嘴唇又干了,也不知道喝口放在手边的茶。我不敢打电话,我知道,他如果看到我还在窗外等着车开,定会生我的气,定会担心。

(打小跟最亲却也最和他犯冲。我俩要是起急了能够把家里的门摔的叮叮当当。可现在,无论我在电话里怎么想“找茬”的和他吵吵他都不急了,有一次,他说“有火冲家里人发,自个儿在外有气别憋在心里。”时,鼻子不自觉地酸了。儿行千里父母担忧,母亲曾说:“我希望你们飞的远远的,自己闯出一片天地。”可是在年轻的时候不能伴在父母身边尽孝,愧疚之心总是难以平复。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希望哪日再回到父母身边,补偿年轻时候欠下的亲情债。)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