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这些经历

2013年03月05日亲情文章

毛泽东离开韶山,去湖南师范前留给父母了一句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加上我童年的种种经历,可以说深深地影响了我。我父母都是不识字的农民,家境贫寒,印象中一年只有两次有机会吃上煮鸡蛋:一个是端午,一个是生日,而且只有半个,我母亲总是很细心的用头发丝把煮好的鸡蛋一分为二,兄弟们分。念小学时,也很羡慕有的同学,口袋里能拿出一枚完整的鸡蛋,课间休息时拿出来作副餐。

我母亲虽然一字不识,但不是不懂教育,村子里常有人家办红白喜事,但她从来不会象别的父母带我们去蹭饭,人穷志不能穷,这是我还没有念书时我母亲对我说的最多的话,也是深深扎进了我心里。

小学一年级,记得学费、书费加起来也就1.5元,没有钱,所以我总是要等到开学1个月以后,才领到课本,因为要等到学杂费减免的审批下来,老师才给我课本。很感谢我那时的同桌,名字我还记得,建军节生的,叫严建军,她总是把课本搁中间,甚至晚上借我,没有像别的同学分出个38线。她父亲是我们那公社粮管所的主任,家境很好,我的橡皮,铅笔,她也常常送我些自己用旧了的,但对于我来说,已经是非常奢侈,当然,她作业总是抄我的。

那时候,我的最高理想就是两个,一个是将来到公社供销社做个营业员,不花钱可以看到小人书;一个是做个小学的老师,可以在农忙的时候让学生去帮我父母插秧,挣工分,父母日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至今依然历历在目。

大概在小学三年级,我的一篇作文,被校长点名在操场上向全校同学朗读,我还记得开头“当阳光追逐着那天边最后几朵朝霞,把金色的光茫洒向她滋润着的这片深情的土地……”,由此我爱上了文学,喜欢读书,喜欢写写东西,到了4年级,我的语文老师和数学老师,为了星期天争着给我开小灶,其实也就是做做高年级的卷子,还闹过别扭。

在81年,我大哥以全县第2的成绩,考上了省城最好的大学,那年的全县第一,就是全国状元。别的记不清了,好像那年作文题目是“毁容易栽树难”,因为我哥写的是四人帮毁了中国的教育,回来我父亲大发雷霆,说政治的东西你敢瞎写?我安慰了几句,他劈头把碗砸了过来,幸亏躲闪及时,这样的记忆,也许就是我大哥和父亲之间,总没有和母亲那么亲密的原因吧。和母亲为我们读书的事情本来就一直矛盾不断,我父亲认为,读书有什么用,早点学个手艺,是正事,而且我大哥做裁缝,连师傅都找好了,要不是我母亲坚持,我们兄弟三现在,也许就是城市里漂泊的打工者而已,我那时还小,二哥好像准备学木匠的。

那时候我虽小,但还算懂事,夏天蚊子多,我早早的帮妈妈在屋子前堆起了谷物脱粒后留下的壳皮,点上火,呛人的烟气能驱散蚊虫,就是这样的环境,我哥在堂屋里,点着自己家用棉线,玻璃瓶自做的煤油灯读书,而双脚则浸在盛满水的木桶里,既可避暑,也可驱蚊……

也是从我老大迈进了大学之门,我母亲在家的地位才得以提高,我们另外两个弟弟也才不用担心辍学的命运

可是新的问题来了,我们老家去省城的车票要4.85元,这对于我们家,真的负担不起,当初他参加高考,为跟谁家去借一块手表,好看时间,我母亲就一夜未眠过。方圆几十里,第一次出大学生,大队会计为我们家写了补助申请,生产队、村委会、人民公社一路绿灯,全加盖了章,我父亲揣着它,步行20公里,去了县城,接待的民政局同志只是两句话,把我父亲气得有3天没说话:考到哈尔滨的也没来要;就你们乡下的不自觉。至今我还常梦见我外婆,89岁,拄着拐杖,送来2.3元的场景。当然,后来的补助申请,到了大学还是用上了,最高一档的助学金,每月21元,不仅仅支撑了我哥的学业,每年春节,还能带回十几元,过年可以买些鱼、肉了。

所以童年的这些经历,是我一生的财富,也奠定了我们兄弟,和我自己的一些人生志向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