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童工”生活

作者: 杨庆生2016年01月18日心情文章

看过京剧“红灯记”的人,都知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其实,应该说是“穷人的孩子早顾家”。穷人家的孩子,自小就知道过日子的艰辛,懂得每天那口饭能吃在肚子里,大人们的不易。所以从很小,虽然不能当家,但已经懂得替父母分忧,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儿,对家庭生活虽无大补,但都为对父母有点帮助而自豪。

在我刚刚记事的时候,我就能帮助妈干活儿了。那时候三、四岁吧。我们兄弟四人,穿的衣服都是老大穿着小了,老二穿,一个个儿往下传。妈妈要把旧衣服拆成一片一片的,洗染后,再给小一点的孩子做成“新”衣。拆下来的布片儿,上面有很多的线头,妈妈就让我把线头择干净。择完了布片儿,妈妈经常会跟街坊夸我:“还是孩子眼神儿好,看看,择得多干净呀。”家里头,大人孩子六口,妈妈就整年的拆洗,再做成“新衣”。我也就老有择不完的线头儿。直到布不结实了。实在没法做“新衣”了。我妈就会说:“留着吧,留着打袼褙吧。”

上学了。我们经常早起去捡煤核儿,这里的‘核’字发‘胡’音。那时候,都烧煤球。煤球中间有没有烧透的部分,还可以再用、再烧,叫“煤核儿”。大杂院各家的火炉子,煤球都烧得特别透,剩下的炉灰还留着有用处呢。所以,要捡煤核得上那些大宅门倒出来的炉灰去捡。会有不少孩子去捡。所以还热得烫手的炉灰倒出来后,孩子们都忙着用钩子、铲子的往外扒拉,弄不好还可能烫着手。这活儿,真不是大人让干的,可是孩子们都愿意干,相互还比哪,看谁捡得多,挺有成就感的。

再大点,就可以到井窝子,往家提水了,那时,没有自来水,都喝井水。出了我们住的胡同,过马路,有一个井窝子。井窝子,就是那儿有一眼供周围居民饮用水的井。有人专门负责往上提水,和往各家送水。送到家的水贵。可以自己到井窝子去挑,就便宜好多。自己长大了,长高了,就不吃送的水了,都是自己上井窝子去提。我长的个儿比较高,从来不用扁担,而是一手提一桶水。就像“少林寺”的和尚一样,当然,我的手不能像他们那样平伸着。但也挺惹眼的。碰见个老太太 ,会说:“瞧这小伙子,真有劲儿。”听着倍儿美。

后来,再大点,不说了,那不属于童工的范围了。

我写这些,绝没有让现在孩子干点什么活儿的目的。其实,是想让自己记住,自个儿是怎么活过来的。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