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和理性

作者: 鲍奇文2016年01月20日人生哲理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这本书中,对感性和理性进行了分析。作者将其称为浪漫和古典的认知方式。古典的认知认为这个世界是由一些基本形式组成的,往往依赖于理性和法则,而浪漫认知则是从它的表象来观察,其模式主要有丰富的灵感、想象力、创造力和直觉,最主要的是情感而非事实。人在思考和感觉的时候,势必会偏向其中一种形式,很少有人能真正的融合两者,因为两者之间根本就找不到交汇点。

在古典的认知方式中,它的表象是丑陋的、无情的、冷冰冰的,然而这正是其真正的美感所在,只是那些浪漫的人大多会忽略或没有能力感受得到这种美感,它表现地非常微秒。古典的风格往往直接了当而且不加修饰,不情绪化、简洁、有严谨地比例,它的目的并不是引发别人情绪上的波动,而是要从混乱中找出秩序,它的标准是控制技巧的高低。对于一个浪漫的人来说,这种古典的方式往往显得很沉闷,呆滞而且丑陋。而对于古典的人来说,浪漫的人就很轻浮而没有理性,心情起伏不定,不值得信任,只对享乐感性,是一个肤浅的人。这是它们之间地根本冲突所在。

把作者的这种观点搬到现实中来,很多事情就会很明了。比如新闻中报道了一起命案,群众们一致地同情死者和死者家属,咒骂凶手,如果剧情反转,出于同情,他们还会要求法院量刑从轻,他们只能通过人之常情的感性来认识问题,如果将群众当做一个整体,那这这是典型的浪漫认知,而对于警察们来说,就要按照严格的程序对案件进行侦破,在这里警察们就是古典认知的代表,他的价值标准在于侦破能力的高低,而群众的价值标准是符合人之常情。然而,真正对案件本身起实质作用的,还是古典认知的警察们。

回溯人类发展,从动物演化成人类,最明显的特点就是理性的建立和发展压抑感性以对人的行为起到绝对控制。感性代表着人的动物性,如果没有理性只有感性,人就会和其他动物无疑,他就会完全被动物的本性欲望控制着去做任何事情。历史上的战争大多是疯子们调起来的,杀人犯也多是疯狂的人,所谓疯子,就是那些丧失理性的人,在他们身上有更多的兽性,他们可以以一己的痛快去干出任何伤天害理的事情,人们批评他们:禽兽不如。一个完整的人,必是一个其理性可以控制其感性的人,世界正常的运转,也正是因为有这些人的多数存在。世界的真正进步,也正是依靠理性人中的佼佼者,他们思考世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并从中获取促进人类进步的思想和科学成就。他们是哲学家、科学家、工程师。可以说,没有理性,就没有人类。

再往小的日常生活方面说,感性之人喜怒无常,做起事情来从来不过脑袋思考事情内部逻辑,他们完全靠感觉行事,也往往失败,他们不值得信任。而理性之人,虽然显得有些固执呆板,但是做起事情来有板有眼,思考周到,不感情用事,他们更容易成功,也更容易让人信任。在生活和工作之中,往往也是理性的人更易于成功。然而,这里面也存在这一个悖论。理性的人因为情感太受压抑,情感上的不自由使其不能充分享受做人的快乐,在理性的压抑下,他们情绪稳定,内心平静,他们可以取得最大的成功,却体会不到最大的幸福,当然也体会不到最大的不幸,他们也往往被旁人批评说没有人情味,处理不好爱情亲情友情等等这些需要充分地感情投入的事情。 。感性之人就太有人情味。基于这一点,我试着提出一个可以最大限度地将两者调和的公式,那就是:感性服从于理性,理性服从于原则,原则服从于死亡

感性<理性<原则<死亡

让我试着来简明地解释下这个公式。感性服从于理性,这是决定一个人能否正常的生活的最基本的条件,这一点决定了一个人作为一个正常人而存在,世界上大多数人都能够做到这一点。但是被理性压抑着的情感,却会削弱一个人对人性的充分感受,要避免这一点,就要给感性寻找一个泄洪区,但是这个泄洪区必须是在理性所能控制的范围之内,又不能被当事本人的理性控制,那就需要第三者理性来控制,这个第三者理性,就是原则。原则是社会上的公共理性,它不属于任何单个的人,却包含个人理性的品格。它比个人理性更强大。一个理性的人,可以在原则的范围内,做些最感性地事情,以发泄情感,充分地感受人性中的喜怒哀乐,保持感性和理性的平衡。不过,所有者一切,在死亡面前,都退居其次,这就不需多说了。

在生活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些人在平常事情上大大咧咧,嘻嘻哈哈地,虽然感性至极却遵循着某种原则,但是一旦做起某种工作来,就会一脸认真,决不妥协,从感性变得理性。感性为他赢得朋友和幸福,理性的工作让他更让人信任,这种人都是真正会生活的人。对比当下喧嚣嘈杂的环境,社会呼吁更多这样的人。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