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与口间的距离

作者: 兰草ygl2016年01月28日人生哲理

距离通常用于时间或空间的相隔,我这里指的是心与口的距离,也就是说是一个人心里想的与嘴里说的相符程度。

人的生理构成是一个奇妙的统一的和谐的整体,心意领会所至,口当随之表达,本应没有什么距离。于是我们的成语常言中有 “心口如一”、“心服口服”、“心直口快”。说明心与口相应,口与心相通,其自然和谐的程度无可挑剔。

心应口,口应心,是本本份份做人做事的起码原则。但社会是多元的,生活是七色的,人际关系是复杂的,人们出于善意也好,恶意也好,有意也好,无意也好,常常使心与口指挥得不那么如意,出现了距离,出现了偏差,甚至出现了背离,便有了“口是心非”、“口蜜腹剑”、“有口无心”等说法,以此来形容心里想的是一套,而说的又是一套的人和事。

心与口不相应,说到底是说真话还是说假话的问题。真话常常不好听,假话又让人有虚伪之嫌,这是做人做事老生常谈的问题。

一个人如果为能让人耳根舒服而终日周旋未免太累,但还是要力求分时间场合地点和内容对象,将该说的真话表达得含蓄些,不得不说的假话说得空泛些,或者干脆闭上嘴巴沉默。因为我们如果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说出的真话都是让对方伤感和不愉快的那一部分,恐怕认识问题、捕捉事实、思维方式的角度就有失偏颇了。

心意口随,这是人之常理,事之常情。心意识到了而口不应,实则是必然有难言之苦。

记得尼来有这样一句话:从来没有说过谎的人,不知道真实是什么。在特定的条件下,心与口出现距离,只要动机是好意善意诚意的,就会让人同情甚至感动。

有一个小伙子深深爱着她的女友,当他得如女友因患某种疾病可能会不生育时,便编了个美丽谎言,骗得母亲同意了这门婚事。后来他们有了爱的结晶,才把当时的真相告诉母亲。小伙子的良苦用心,自不待言,人们没有为他的这种做法感到不安,反而感受了一种人间真诚爱情

美丽的谎言确实是有的,像两军交战,对于敌对的一方,也不能露实情,可谓 “兵不厌诈”,这是一种兵家的智慧,也在美丽谎言之列。

与美丽相对立的是丑恶,人们通常情况下憎恨的假话却是这样两种情形。一是对上不说真话,夸大成绩,掩盖问题,报喜不报优;二是对下不说真话,办事不公开,缺少透明度。支配这种谎言的心理因素,比美丽的谎言复杂得多。

从人的本性来讲,渴望说真话,也需要真情实感的交流,但朋友之间、同事之间,远不是所有的真话都有说出来的必要,有的真话充满杀伤力,注定它不宜说出来,甚至完全不可以说出来。

正像英国阿谢姆说的那样:在适当的地方适当的谎言,比伤害人的真话要好得多。一位癌症患者己临近晚期,家属为了挽住他的手,让他在这个世界多停留些日子,一直埋着病情,就因为大夫无意间说了句真话,使病人当场昏死过去,再没有醒过来。

特定条件下,心与口出现距离让人产生一种美感,当然美感是有条件的,这就是心要透明,心要纯正,也就是时下人们说的老老实实办事,坦坦荡荡做人,失去了这个前提谈什么美感,都有是无稽之谈。心口不应,通常无非出于三种情况。

一是心狠口甜。遇事明一套暗一套,不学无术却工于心计,貌似坦荡未必有坦荡的动机,心态之奸诈超出正常人的想象,以常理衡之、以习见的套路忖度,再诿罪于口不善应,掩饰其心之凡庸下劣,真是利己害人。

二是道理全懂,思维也不糊涂,可就是倒不清楚,说不明白,这种情况与心之狡诈都不是一回事,有着本质的区别。

三是避别人的忌讳,说些漂亮的谎言,尽管虚伪,却是真诚的。

心与口出现距离,无论是上述哪种情况,都有个度的问题,若是说假话成了一种混饭吃的本事,家人也好,同事也好,就会对你失去信任,更谈不上依靠了。

有人不同意这种观点,认为当今社会,有人不就是靠着明一套暗一套真一套假一套步人辉煌的吗?心与口不相应之所以成为一种社会问题,是因为它有其滋生的土壤和生长的环境。

生活中,无论男人还是女人,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喜欢听恭维的话,表扬的话;工作中,人们喜欢夸大成绩,报喜不报忧。这其中有多少水分需要烘干,这就要因人因事因情而定了。真话是药,假话是糖,兼而听之,听而践行之,则会大有长进。

人要若是摆脱虚荣和浮躁,就会发现逆耳厉色的真话,要比让人心境愉悦的假话更利于用。人们之所以希冀心口相应,无非是追求一种淡泊心态,追求一种处事方式,追求一种做人品格。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