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个馒头

作者: 郭涛2016年11月14日人生哲理

一个大家都熟悉的笑话:说的是一个人吃完第七个馒头,感觉饱了,于是就说,早知道吃这个馒头能饱,就不吃那六个了。这好像是说量变到质变的道理,现在重读这个笑话,结合我们学习某些成功经验的现象,我对这个笑话有了新的认识。

再将这个笑话延伸:第七个馒头由于吃上就能饱,于是成了被研究的对象:这个馒头是用什么做成的,怎么做成的?对此大家进行了深入研究,于是纷纷按照研究得出的结果进行仿制,结果可想而知。这看似荒诞的情节,其实我们经常会上演。作为教师,结合教育谈一下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某地某学校上演了一幕幕神话,高考考上清华北大多少人,一批上线多的让我们难以想象,奥赛获奖等次人数更是让人难以望其项背。于是一批批虔诚的教育工作者不远千里前往取经学习,然后带着对第七个馒头的研究成果走了。以后呢,名校依然是名校,你依然是你。或者好一些的,将第七个馒头的研究成果发扬光大,把第七个馒头做的更大些,确实管用,办学水平有所提升。但是,名校难以复制,没听说过哪所学校学习了衡水中学的经验,成了衡水中学第二。

毋庸讳言,好的经验、成功的作法确实需要学习,但是我们千万不能将目光只关注在有限的经验里,况且那所谓的成功经验后面还有诸多难以言传的东西。就教育来讲,一所学校的成功更是庞大的系统工程,从学校的历史文化积淀到师资水平,从办学条件到生源基础,从激励措施到教师敬业精神,更不用说,好的高中还要依托优质的初中甚至优质小学的良好基础。只学第七个馒头,容易出现急功近利的思想和做法,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既然谈到教育,那就再说的稍远一些。从另一个角度讲,教育本来就是个细工慢活,如果你对学生抓得紧了,可能很快就有效果,那些高考中本来差几分就能上一批的学生,可能就因为抓的紧上了一批。于是一批上线人数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于是,教育就成功了?充其量只是小有成绩罢了!抓得紧的另一个后果可能是拔尖学生的缺失,能考上清华北大等名校的学生,需要的不是抓得紧,需要的是名师指点和较为宽松的环境,能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学习。说白了,老师们都有些感触,真正拔尖的学生甚至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学出来的,这话虽有偏颇,也有些道理。说到这里,我就想起了李镇西说过的话,名师根本不是学校打造出来的,他说,自己如果还算是有点名气的话,他觉得没有谁刻意去打造他。名师是通过发自内心的进取精神,一点点积累、参悟而形成的,如果学校刻意打造,那只能是让一个教师成为合格教师,要成为名师,反而不需要学校过多的干预,只要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让名师自己来成长就行了。

再回到七个馒头的话题上来,任何现象的发生,背后都有着各种隐藏的东西,我们在学习好的经验做法的过程中,要善于探寻深层次的东西,不能浅尝辄止,更不能说出“啊!也不过如此”的话来。虚心是该有的,但是做一个有心人,能够更全面深刻地思考问题从来都是成功者的必经之路。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