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知恶而去

作者: 千河2017年07月26日来源: 西安日报人生哲理

近日读书,在《贞观政要·纳谏第五》上看到一则轶闻,思之想之,颇有教益。

唐朝贞观初年的一天,唐太宗和黄门侍郎王珪聊天,有一个美貌如玉的妇人伺候奉茶。原来这个妇人是庐江王李瑗的小妾,李瑗兵败后,她被籍没入宫。知道了这一缘由后,唐太宗指着妇人对王珪说:“庐江王李瑗不道,贼杀其夫而纳其室,暴虐 之甚,何有不亡者乎!”王珪急忙起身离席,毕恭毕敬地说:“陛下认为李瑗这样做是对呢还是不对呢?”唐太宗严肃地说:“怎么能杀人而取其妻!你竟然还敢问我是与非,何也?”王珪不慌不忙地又说:“我从《管子》里看到这样的记述:齐桓公到郭国去视察,问那里的老人说:‘郭国何故亡?’老人说:‘郭国国君很赞赏美好的东西却不去实行,憎恶丑恶行径却不下决心去消除掉,所以亡也’。”说到这里,王珪抬头看着唐太宗继续说:“现在这位妇人尚在您左右,听从使唤,陛下若以为非,这就是知恶而不去也。”唐太宗听了这番话后心境大悦。即刻下令把这个女子送还她的亲属。

俗话说,“锣鼓听声,听话听音”。唐太宗的确不失为一代明君,在和大臣闲聊时也不忘并做到:以铜为镜,正衣冠;以古为镜,知兴替;以人为镜,明得失。这种时时刻刻,事事处处忧国忧民,知恶马上就改,一改到底的作风,实在难能可贵,令人肃然起敬。

王珪亦是一位称得上唐太宗智囊团里特有谋略的智者,很有“存善去恶”的胸襟。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恰到好处,给君王以启迪,从而以事晓理,以理服人,水到渠成地达到目的。《旧唐书》里这样评价他:“性雅淡,少嗜欲,志量沇深,能安于贫贱,体道履正,交不苟合”。人称唐初四大名相。

“从恶如崩”。这是《国语·周语下》引谚语,其意是说,人知恶而不弃,甚至与恶为伍,那他的人品操守,就会如山倒塌。而《左传·隐公六年》上明白地说:“善不可失,恶不可长”。也是在告诫世人,“积善者昌,积恶者丧”。古往今来,诸多事实证明,一个人的向善去恶,关键在自我的自觉行动。

大诗人白居易曾经去向鸟窠禅师请示佛法大要,鸟窠禅师说:“诸恶莫做,众善奉行!”白居易听后大失所望地摇头叹道:“这么简单的两句话就是佛法大意吗?连三岁小孩都懂!”鸟窠禅师微微一笑说:“您且莫急,三岁小孩都懂,八十岁老翁做不得,凡事口头上说说容易,躬身去实践却很难”。

问题在于,人在社会生活里,知恶并不难,难的是知恶而去之。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