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父亲江上青烈士

2011年12月22日来源: 网络文章入党资料

父亲原名江世侯,1911年4月10日出生在江苏扬州市江都县仙女镇。父亲出生成长的年代正是我们的祖国灾难深重的年代,父亲留下的许多诗词文章都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对中华民族复兴的期盼,对光明未来的向往。在那黑夜如漆的中国大地上,惊醒了沉睡的人们、敬爱的父亲的声音,也就是70年前所有先进分子的声音,慈爱的父亲的希望也正是70年前所有先进分子的希望。
我们家是一个革命的大家庭,祖父江石溪是一名中医,具有爱国主义思想,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培养。父亲在祖父的教导下,勤奋好学,聪慧过人,寻求革命真理。1927年在南通中学高中结识了顾民元、刘瑞龙(当时已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年11月在白色恐怖中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和顾民元一起,参加革命青年社的活动,了解全国各地青年学生运动的情况和中国共产党的主张,阅读了《新青年》、《共产党宣言》等许多革命书籍,逐步认识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理论,共产主义是人类彻底解放的方向,中国共产党所指引的道路,是解放灾难深重的中国唯一正确道路,从此在党的直接领导下走上革命道路。
1928年夏,父亲转入扬州中学高中,继续从事学运活动,是年冬遭******反动当局逮捕,关押在苏州监狱,当年只有17岁。经祖父百般努力,聘请胡显伯大律师为其辩护,经多方营救,终以年幼无知为名,判刑半年。
1929年5月,父亲获释出狱。是年秋考入上海艺术大学文学系读书,祖父用唐诗“江上数峰青”诗句将其江世侯名字改为江上青,对他寄予厚望。七叔江世伯改名江树峰,希望他们在文学、艺术方面有所造诣。父亲在上海艺大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更加坚定投身革命,并担任党支部书记,组织学生会发动同学上街游行示威,联系其他学校学生开展革命斗争。在此期间结识了“左联”作家郁达夫、蒋光慈、阳翰笙等,在他们影响下,创作大量诗歌,表达了积极参加革命斗争,彻底****旧世界的坚强决心。1929年冬在上海北四川路粤商大酒楼参加江苏省委召开的会议时再次被捕,被关押在上海提篮桥监狱西牢,经党组织多方营救,一年后释放。在狱中,写下许多动人的革命战斗诗篇,这是留给我们子孙后代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父亲在党组织安排下到暨南大学社会学系读书,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继续开展学运工作。1932年回扬州创办《新世纪周刊》,1933年祖父病故。当时父亲在仪征十二圩中学教书,继续在学生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很多学生在父亲的影响下参加革命,走上革命道路。1935年,与母亲王者兰结婚,同年在扬州平民中学任教。是年冬,爆发一二九学生抗日救亡运动,掀起全国人民抗日高潮。1936年秋,父亲和于在春、王石城、顾民元等创办《写作与阅读》,担任编辑和发行人,扩大抗日宣传,传播进步思想。在《写作与阅读》杂志上发表的有关文学史、汉语、语文教学的许多论文、散文,都反映了父亲的学术水平。父亲好学深思,深入浅出,反映出在党的培养下受左翼文学运动的影响,侧重作品思想内容,宣传抗日和我党民族统一战线思想。《卢沟晓月》是此时代表性文章。
父亲从1927年入团,1929年入党,就以共产主义者的奋勇战斗精神和革命文化教育工作者的身份,用各种形式向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表现了旺盛的革命斗志和坚定立场。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父亲即和陈素、莫朴、王石城等联系,成立“江都县文化界救亡协会”,编辑出版《抗敌》周刊,发表文章,宣传抗日。并立即和陈素、卞璟、江树峰、韩北屏等组织“江都县文化界救亡协会流动宣传团”,一路北上,经仪征、合肥、六安到达浠水,编写团歌,画宣传画,演抗日剧目,写抗日文章,做抗日演讲,向工农群众和青年学生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在父亲牺牲50周年纪念时,当年“江文团”的战友回忆了团歌:
我们爬过一重山,
又是一重山;
越过一条河,
又是一条河。
从城市到乡村,
从乡村到城市,
我们踏着坚实的步,
唱着救亡的歌。
我们是铁的队伍,
是热情的一伙。
要举起抗战的旗帜,
要掀起抗战的巨波,
要燃起抗战的烽火。
我们不畏风霜,
不怕艰苦,
要振起精神,
喊破喉管,
让大家都知道,
自己应该怎么做。
铁蹄踏破和平的梦,
伤心东望可奈何!
可奈何!
只有宣传、组织、训练、武装了群众,才能重振山河。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