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和洋节作文

2015年11月21日作文大全

春节和洋节

结论一:

传统节日获胜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中国人民是文明、智慧的人民,中国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文化,尤其是许多传统的节日文化,都沉淀着厚重的民族文化的精华:

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喜庆团圆节日,人们辛勤忙碌了一年,在新的一年开始的时候,走亲访友,互致祝福,回顾过去,展望未来,老老少少,团团圆圆,全家幸福,和谐美满,该是多么愉快的节日呀!清明节,我们可以踏青、扫墓,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寄托我们对已逝亲人的哀思。端午节,是专为纪念伟大国诗人屈原的,这一天,我们可以划龙舟、吃粽子……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中秋节是继春节之后的又一举家团圆的节日,我们可以再一次全家团圆在前月下,赏桂花,吃月饼,品美酒,话别离,孝敬长辈,关爱晚辈,其乐融融……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节日文化,彰显的不仅仅是某时某地的民情风俗,更重要的是它彰显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勤劳善良,勇猛机智等传统美德和古朴纯正、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人类精神遗产!

结论二:

西方洋节夺魁

当人情越来越冷,人心越来越远时,我们是否需要一个节日,抑或是说一个借口,来重温昨日的温情?当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工作负荷越来越大时,我们是否需要一个理由来为自己放假呢?

当愚人节到来时,朋友的一个玩笑,可能会让你露出已失去好久的笑容;平安夜的时候,桌子上的那只苹果可能会让你重亲体验被人关怀的滋味;当圣诞节的早晨,你醒来时,发现床前悄悄摆放的圣诞老人,墙上袜子里的小礼物时,你是否想到了那充满天真烂漫的遥远童年呢?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洋节弥补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面对社会的竞争和生活的压力,平日里我们的步伐太快了,快到照顾不到了家人、朋友,而与之同时,我们得到的关爱也太少。所以我们希望找一天,找一天,慢下步伐,对朋友或家人进行一下感情上的弥补。洋节的到来为我们了确了心愿。

PK大战结局:

我们应守卫传统节日,不仅是一味的将其灵魂——丰富的文化内涵保存延续,还要紧跟时代,有所创新,适当的赋予传统节日新的元素,让更多的人懂得过节,想过节,理性过节。

我们要学习外国的先进科学和技术,但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要学。要了解外国的文化,我们可以去接触,去研究,但并不是所有的洋节每年都要过一过,我们作为中国人要有中国人的骨气,要努力宏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因此,我们得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既不崇洋媚外,也不固步自封,而是在适当吸收西方节日文化精华的同时,也不迷失自我,让中华传统美德和悠久外来民族文化这两朵奇葩并蒂开放,香飘世界!

春节和洋节

说起“土节”,人们首先想到的肯定是春节。鞭炮对联压岁钱,门口挂着灯笼,璀璨如珠,随风飘摇,冬日里倒也春意盎然。但现在的年味似乎总是没有过去那么浓郁,连吃饺子穿新衣业少了份被翘首盼望的味道

而相比之下各式洋节似乎个个行情走高,满街灯红树绿彩带飞扬,叮咚西乐处处可闻,商家纷纷抓紧机会宣传酬宾,年轻人结伴庆贺小孩子盼望礼物,竟也热闹得如本土节日般,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于是不少人便站出来开始忧虑民族节日的传承问题。再加之韩国端午节申遗的成功,更是加重了国人的危机感。

但我倒觉得土节洋节之争并未严重到草木皆兵的地步。要说土节落寞,也是因为人们生活的改善。过去春节几乎是全年唯一一次吃好穿新的机会,自然被人们心心念念;而现在每天都与过去的过年没什么大差别那份渴望自然减淡。再说洋节的兴盛,大多不过是年轻人喜爱热闹,图个一时新鲜的举动。就比如说西餐,牛排鹅肝偶尔尝鲜自然美味,但又有多少人愿意用它代替馒头炒菜?过几个洋节,朋友之间促进感情夫妻之间增加浪漫,收到几声祝福人心亦暖,还可顺便带动一下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所以说土节自然甚好,洋节又何尝不妙?

而那对于传统节日的情结,经过几千年的厚积,如同中国人血液里的黄河长江,骨子里的长城秦川,早已无法磨灭。月是故乡明,传统节日时至今天,过的也早已不是一份形式,而是一份眷恋一份情感,是冷淡忙碌社会中心灵的一抹亮色。这其中深含的文化和情怀,就算无法外在体现,也早已内在沉淀。

至于如今沸沸扬扬的韩国端午节申遗活动,我自然也倍感遗憾,一份疏忽造就了一份文化标记的缺失。但即便如此,在端午节到来之时,名义上拥有端午节的韩国人却未必能感受得到那份缅怀屈子的惆怅,那份逝者如斯的苍凉。此时我们需要做的,是将心中对传统节日心情祝福外化为温暖团聚的力量,深深印刻上民族的烙印,让它们越走越远。

本来我还想呼吁中国的节日走向世界,想了想终于还是没有下笔。

因为中国的节日,只要能在中国人的心里,便也够了。

春节和洋节

古有王安石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的春节,杜牧的“清明时节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清明节,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重阳节……是啊,这些无疑证明我们中华民族是个非常注重民俗节日的国度。

如今,曾经深入寻常百姓家的传统节日日渐惨淡,代之而来的是那些所谓的“洋节”。那些古老的民族节日,似乎只能在古籍中才能寻觅得到,或者在老者的脑海中渐渐沉寂。情人节、圣诞节、愚人节……如今,洋节渐渐成了我们的热点节日,而传统节日却被搁浅在了另一个世界……种种不适,却让人感到好似传统节日的“葬礼”一般。

洋节只是挥霍无度的一个理由而已。20XX年12月24日晚,西北大学现代学院封校禁止学生过平安夜,这不仅引起了学生的争议,在网上也引起激烈争论……该校认证微博称“应发扬传统节日”。但学生认为,是否过西方节日,学生应有选择权。

或许问问他们为什么过洋节,他们会说仅仅只是为了快乐而已。但是在我这个旁观者看来,这是一个挥霍金钱的手段和理由……又有谁能保证在平安夜这天不互送苹果,不花钱呢?为什么要偏偏过洋节呢?与其过洋节,不如攒几个钱在重阳节的时候孝敬自家老人。一个苹果,包装的花里胡哨、“花枝招展”的,就犹如穿着婚纱的女子一般,可是这婚纱下又有多少旧“伤疤”呢?谁又能使伤疤痊愈呢?真是“吃饱了撑的”。不如这样说,对于洋节日“大街上扔钱的土豪”,不如拿钱去做做慈善。别找任何借口,因为洋节日只是一个大手花钱的理由而已。

洋节只是好聚好散的一个理由而已。据说3月14日是白色情人节,年轻人往往会选择在这天给女友一个惊喜。前几天还在网上看过相关事例:男子穿上西装,手捧鲜花,再在鲜花的中央放一个十克拉的钻戒;还有的用百元大钞折成玫瑰花……总之,怎么狂欢怎么搞。在情人节那天,明星王祖蓝台庆求婚李亚男,陈建州求婚范玮琪,赵元同求婚梁静茹……

这些人,却让人觉得有几分张狂。爱是要用实际行动来表达的,是中国人为何却在洋节那天求婚?浪漫的方式很多,求爱的方式也很多;我觉得真正长久的爱,是不用在洋节日那天求爱的。呵呵,写到这儿禁不住一笑。谁又能保证在洋节那天求婚会做到“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呢?娱乐圈里的明星往往是选择在情人节那天求婚……可是,不是也没能长久吗?重视洋节、忽视传统节日,只会使得民族文化丧失殆尽,不利于文化发展。是明星更要重视祖国文化的发展,起带头的作用;反之,怎么能称得上是明星呢?洋节只是好聚好散的一个理由罢了!

洋节只是逢场竿木的一个理由而已。中国社会调查所(SSIC)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过一次“公众过圣诞节状况”调查。在对北京、上海、广州、重庆、深圳等14个城市,电话访问了20XX名青年后得出结论:近9成受访青年表示今年会过圣诞节。但调查中,有超过7成以上的人表示过圣诞是为了凑热闹,“圣诞节并不能取代传统节日在心目中的地位”。

貌似凑热闹这个是可以没有的,仔细回味,你会发现诸如佛山爆炸、上海踩踏、哈尔滨大火、湖南郴州工地坍塌这类重大公共安全事故,往往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总有一堆凑热闹和看热闹的人群。特别是死亡36人的上海踩踏事故,凑热闹的人群更是悲剧的罪魁祸首。

我没有过过一次洋节,因为我看过一篇文章,文章里写到:我不是不喜欢过洋节,你正在吃着巧克力,过着情人节、圣诞节……时你还记的那古老的中国节日吗?它们正如巧克力、礼品各种食物正被吃掉。

其实,我不希望你去抵制洋节,但重要的是要把我们的传统节日传承下去,不要让我们的传统节日成为被搁浅的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不要自家人把传统节日推上“葬礼”,适当了解外国的文化过过洋节也是可以的,但是要有度,不要让其泛滥就行。

春节和洋节

圣诞节刚刚伴着鹿铃乘着雪橇远去,情人节就带着它的浪漫与甜蜜,把人们淹没到了玫瑰与欢欣的海洋。愚人节也正蠢蠢欲动,要给人们一个温柔的欺骗、善意的谎言。真是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不知啥时才是尽头。

面对这样的纷纷乱乱,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心情如“春晚”的收视率,上下波动,危机重重,七十年代人耸耸肩,八十年代人眨眨眼,九十年代后的孩子无动于衷——他们把这当作愚人节的玩笑。本土的节日在这样的浪潮下显得岌岌可危。

我们的祖辈不禁发出了这样的呼喊:“救救土节吧!”君不见,现在的人已经不知道端午节的传说,现在的人爱汉堡胜过爱粽子,再不打一场土节保卫战,后果可是难以想像。哀之深,怒之切,仿佛要将洋节斩尽杀绝,除之而后快。

其实我们没必要如此惊呼“狼来了”,倒是更该先想想,“狼”为什么来?“狼”来干什么?

当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信息爆炸,通讯发达,文化的交融进入了光速时代。节日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载体,有着大众化的特点,也就是成为了文化交融的排头兵。

中华民族的文化,讲的是个“礼”字。从儒家的“三纲五常”到法家、墨家的“法”,甚至于佛教中的“戒、慧、定”,讲的都是礼法。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讲的就是一个等级,一个次序条件下的礼法,因此本土的节日,也常常是“发乎情,止乎礼”。春节是游子归家拜见父母的日子,端午节纪念的,也是个行了臣道的大忠臣。土节不全在于快乐,更多的是为了礼法的需要。

西方的文化则大不相同。从《圣经》到《独立宣言》,西方人的意识中,人与人是平等的,他们讲求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天然感情。因此西方的节日,多是极尽快乐主义本色,目的是让人们放松自我,表达感情。这样的节日是不会太受礼法限制的,如愚人节,就是一个与上司大开玩笑的绝妙时机。

当春节遭遇圣诞,当端午被愚人节撞了一下腰,当洋节与土节开始了交锋,当“情”与“礼”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碰撞,孔夫子影响下的人们看到了一个全新的精神家园。当一个能给人以别样的愉悦的契机出现时,爱接受新鲜事物的年轻人们表现出了十二万分的热情。

我们应该明白,今天一时的“洋节热”并不能代表中华民族文化的沉沦,当两种文化开始大规模交融时,阵痛是在所难免的。洋节给我们带来的西方文化中,有不少都是传统文化所缺乏的,是我们应当吸收的。今天的中国早已远离了闭关锁国的年代,经过了文化交融的阵痛期,我们有理由相信明天的美好。

当然只接受洋节还远远不够,文化的交融不仅仅是接纳与吸收,更应该是推广与传播。古老的中国文化在西方人的眼中戴着神秘而迷人的面纱,让世界了解中国,就要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文化。我国的一流翻译家已经给西方世界送去了英文版的《红楼梦》和《唐诗三百首》,但那毕竟只针对了少数读者,广度尚不够,更多更广的文化传播还需要通过节日这一载体。传统节日中的许多习俗、观念,都是西方人生活中所没有的,想必也会给他们以震撼和新鲜感。如果有一天,西方人能像庆祝圣诞一样感受春节的气息,中西文化的乳交融才真正达到了完美的境地。让西方人也惊叹一声“狼来了”吧,我们的节日也完全可以假扮一次“披着羊皮的狼”或“披着狼皮的羊”。

洋节来了,带给我们新的文化,新的思潮,新的冲击。“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才能达到新的高度。至于土节,不如给它加上一个“MadeinChina”的标签,让西方的浪漫者们也感受一下来自东方的美丽与智慧。

洋节与春节的征战,如此而已。

相关文章